书名:官家(福宁殿)

第196节

    他身后的易渔。
    司朗笑道:“十一弟弟来了?”他见赵世碂看易渔,便道,“我回来,易大人恰好有东西要亲自呈于陛下,便一同回来了!易大人客气得很,非要亲自上门来见见我爹娘。”
    易渔对赵世碂行礼:“见过十一郎君。”
    赵世碂也笑,虽眼中没笑意,到底是笑了,说道:“易大人不必多礼。”
    易渔抬头看他,也露出一丝笑意。
    赵世碂笑得越发绚烂,若是从前还在杭州时,他的手下们瞧见他这样的笑,便会都知道,这是他想杀人了。
    赵世碂受赵琮影响,已经很久不杀人。
    只是每回他想要放过这位状元郎时,这位总能蹿到他跟前。易渔回来的时间也十分值得玩味。
    赵世碂再笑了笑,抬脚走了。
    第163章 驸马?
    赵琮几乎每日都上朝。
    按照大宋规矩, 皇帝其实本不必如此, 最勤勉的太祖,也不过三日一次罢了。先帝就别提了, 几个月不曾上朝也是常有的。
    除非实在是身子不适, 或者人在外地, 赵琮每日都要在垂拱殿见官员。
    见了官员之后,便是去崇政殿处理政事, 看奏章, 与官员商议事情,以及面见各式进宫求见他的官员。
    易渔一到开封, 隔日便进宫求见陛下。
    他仅是外地官员, 还是末品的, 想见陛下,只能等陛下下朝后去崇政殿时再求见。即便求见,也是要排队等的。本来他的职位与官位,他最少要等上几个时辰。
    但也正如赵世碂所说, 易渔在赵琮脑中是排的上号的, 虽说只是个小官, 毕竟他懂得印刷术,且还奉赵琮的命在扬州打理这事儿。再者,但凡技术精进了些,印出一批新书来,他总要往宫中送的。
    赵琮惦记此事,看了看今日要见他的官员名册, 首先将易渔的名字画了出来。
    易渔第一个走进崇政殿,心中也很是激动。其他一些高品官员侧首打量他,他不由又将腰背挺得更直一些。
    几个月不见,陛下却还似易渔印象中那般。
    陛下身上还穿着朱色的圆领衫袍朝服,头上的直角幞头却摘了,发间插有白玉簪。
    他进去时,也只敢在刚进门时悄悄打量一眼,陛下低头看书。他只看到白玉在窗外透进的光下流过莹润。随后他也不敢再看,跪到地上便称“万岁”。
    赵琮这才抬头,面上是标准的和气笑容,笑道:“易大人来了?快起。”
    “谢过陛下。”易渔站起身,并不直视陛下。
    赵琮点了点桌上的书:“朕正看你送进宫的书呢,词不错,江南到底风雅,写出来的词很有韵味。朕这般看着,仿佛能亲手摸到书中所提的雨与风。”
    易渔被夸赞,脸上不由露出笑容,谦道:“陛下喜爱,这些词曲才真正有了价值。”
    他说得十分真心,也是他的真实想法。
    赵琮却听多了这些讨好的话,根本不当回事。赵琮指了指一旁的高椅:“易大人坐下说话。”
    “是。”易渔坐下,依然不敢直视。
    赵琮眼睛放到书上,继续赞道:“这几年,你常往宫中送书,每隔几个月,朕都能瞧见其中的提升。这一回,你送来的这批,是印得最好的。易大人果真是天生便要做这事儿的。”
    赵琮这话说得很真,易渔这样的人才,将来也是能上史书的。他原本还以为易渔是个功利心很强的人,这几年他却静下心来在扬州研磨此技术,令他改观不少。
    易渔赶紧又起身,跪下道:“因得陛下赏识,下官才有机会。此次未事先向陛下禀明便回京,实是因近来印刷术有了新的进展。前些日子送进宫中的书,其中有些字印出来尚有些怪异,这个月下官重新换了一种材质,终于使得那些生僻的字也能印得平整。恰逢司大人回京,下官便一同来,打算亲自奉予陛下。”说着,他便从怀中拿出一本书来,高举过头顶,“只得一本,请陛下观阅。”
    就这么一本,可见是很珍贵的,赵琮理解他这种“献宝”心理,并不怪他,而是令福禄将书拿来。他低头仔细翻了,是印得很不错,他又赞了几句,再问了些印刷术方面的细节问题,易渔倒是一一都回了,丝毫不藏。
    毕竟即便易渔告知陛下,陛下也不可能亲自去行这事儿,况且这门技术最要紧的也不是这些,他不怕被人学去。
    几番来回一说,该说的便说完了。赵琮每日见许多官员,来了说事儿,说完事儿就走是很理所当然的。他端起茶盏,便表示谈话告一段落。
    易渔也识趣,起身告退。只是走之前,又抬头看他一眼,欲言又止,到底转身离去。
    赵琮手指头点了点桌子,暗道此人还有说没说出口啊。
    过了几日,他便知道,易渔没有说出口的话是什么了。
    易渔想留在开封。
    为此,他还请了好几位官员为他说项。
    要说易渔蠢吧,他请人为他说项,一个不慎便将惹得帝王怒,难免怀疑他的用心。既能引人说项,定要送出些许东西,赵琮最厌恶贪污受贿,前头还有郑桥的例子在呢,脑袋砍了还不到半个月,血腥气至今还徘徊在众人鼻尖。
    偏偏易渔也是聪明的,他请的人都是些踏实、老实而厚重的性子,大多是将作监、军器监等地方的人。这些地方的人都有两个共同点:爱才,以及格外正经。
    是真正经,不是御史,不靠嘴上功夫吃饭,还常为一把新型武器,抑或丈量时的一点错漏而跟赵琮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样的人,赵琮即便心中窝火,也是从来不罚的。毕竟他们争的都是实事,争完之后照例该干嘛便干嘛,从不拿乔。
    赵琮也信,易渔的确没向这样的人送礼,虽然易渔很富有。
    但是赵琮心中很不喜。
    他不爱被人这般当傻子。
    易渔果然心机深重。
    易渔实际已经行得很谨慎,若是换个皇帝,怕是真要参考那些老实大臣的话留他在开封。只是易渔根本不知道,赵琮从多年前便看出了他的本性,从一开始便不是很喜他。
    当初赵琮之所以派易渔去扬州,一是只有易渔懂此技术,二是易渔颇有些心机,他对此人的观感不是很好。但是易渔有真本事,他也愿意给易渔机会。若是易渔踏踏实实在扬州干下去,往后当个地方大员不费事。或者到了合适时,赵琮也会召他进京。
    但是这个合适的时候,并不是此时。
    他因为此事,心中不痛快,他一不痛快,赵世碂立刻便能发现。
    他也不隐瞒,将此事告诉他,并道:“司朗到现在都没能从他那处学到根本,你说这人到底有多精?他既想当京官,当初就该留在翰林学士院。他又想靠这门技术往上爬,却又不愿久待扬州。他既是心思深,不知这个道理?”
    “他怕在扬州待久了,陛下把他给忘了,辛苦考成状元郎,他甘心留在老家为官?”
    赵琮“哼”了声:“他请的那几个来说项的人,你也是知道的,有个事都要进宫来跟朕商议,说是商议,实际就是吵架。一个比一个当真,朕不耐烦跟他们说话。如今他们都被易渔说动,只说印刷术在南方有了底子,很该让易渔回京发展,否则南北不衡。”说完,赵琮还又拍了一下桌子,“你叫朕如何反驳?理由一个连一个!还是些不能反驳的!天天进宫来跟朕闹!”
    “他不过就是会那么一门技术,陛下既厌他,不理便是,谁还敢有二话?”
    赵琮叹气:“是啊,他会那门技术,整个大宋,就他一人会。若不是这门技术,朕能受这气?”
    赵世碂与赵琮并排坐,一听这话,眼睛便暗了下来。
    赵琮也觉着无奈,他的确不能罚易渔,谁让易渔有这好本事呢。他低声道:“再拖些日子吧,朕再想想。”
    他们两人一同用膳,用完,说完,赵琮要去歇个午觉,过后还得再见官员。偶尔,赵世碂会陪他歇息。这会儿赵世碂说还要出宫办事,赵琮交代他小心,便去里头歇息去。
    赵世碂虽还穿着官服,照样嫩生生的,但谁都能瞧出他此刻的心绪不大好。东华门处的小太监们行了礼,也不敢说话,赵世碂更是也没给赏银。
    他翻身上马,一甩马鞭便往远处行去。
    “十一——”赵宗宁也骑马,在东大街上,正从他对面行来,见到他,刚要与他打招呼,他却已骑马走了。赵宗宁立刻回身望去,念叨,“谁惹他了,一脸不痛快?”
    澈夏回身一同望去:“婢子也不知呢。”
    “我进宫问哥哥去。”
    她们这一停顿,身旁的马车也跟着停了下来。马车的窗帘掀开一点,飘书轻声问道:“公主,娘子问您是否有急事,若有,咱们自个回宫便成。”
    赵宗宁笑道:“没事儿,走吧!就快到了!”
    她说罢,拉了拉缰绳,走到了马车前头。
    钱月默昨日赴公主府的花宴,她身份不凡,是皇帝的宠妃,在公主府被许多小娘子围着,说了许多话,待得便有些久,自然而然便留宿一晚。赵宗宁今日恰好没事,送她回宫。
    她们刚到东华门外,身后也行来一辆马车,赵宗宁回身一看,马车里头下来一位年轻郎君,长得很是俊俏。
    赵宗宁喜欢长得好看的,多看几眼,觉得他长得有些眼熟,一时半会儿却又想不起是谁。直到那位郎君给她行礼:“下官宝应县知县易渔,见过宝宁公主。”
    “是状元郎啊。”赵宗宁这下想起他是谁了,“进宫见陛下?”
    “回公主,是的。”
    “你怕是有要事,先进吧。”
    “公主,这不合规矩。”
    “进去吧。”赵宗宁将软鞭卷在手上玩,不在意地说。
    易渔也不再坚持,再行一礼,走进东华门。
    钱月默扶着飘书的手走下马车,看到易渔的背影,再看一眼赵宗宁,赵宗宁也在看易渔的背影。
    “公主?”
    赵宗宁回身看她:“走吧,我送你回雪琉阁。”
    “多谢公主。”
    “没事儿,你给我做了一身那么漂亮的衣裳。自小到大,你还是头一个为我做衣裳的呢。”赵宗宁的衣裳都是宫中绣娘做的,钱月默的确是除绣娘外的第一个,“安娘绣花也好看,但她缝不了衣裳。”
    虽因做了一身衣裳,赵宗宁才这般谢她,送她回来,还大喇喇地说出口,钱月默还是很欢喜,她笑着又道了声谢,与赵宗宁并肩也走进东华门。
    赵宗宁在雪琉阁略坐一会儿,便去崇政殿找赵琮。
    小十一没回来前,那几年,赵琮一直绷得很紧,赵宗宁有时怕赵琮过于忙于政事,伤了身子,便常进宫来帮着处理一些政事。赵宗宁也知道,背后有人说她,但她问心无愧。直到小十一回来,能帮到赵琮,赵琮的性子也再度缓和回来,她功成身退,往后只管吃喝玩乐,做东京城中最具盛名的宝宁公主。
    即便如此,她这会儿来崇政殿,那些个排队等见陛下的人不免还是抬头看她,神色复杂。
    赵宗宁暗“哼”,却见易渔与将作监的几位大人一同说话,说得几人面上都是笑意。要说易渔此人,最先还是萧棠先引荐给赵宗宁的,赵宗宁当时便说此人心思不纯,没有与赵琮提及此人。
    当初她才十三岁,如今她都十八岁了,她还是觉得此人颇有心思。
    为官者,都想往上爬,本是常态。偏偏此人,赵宗宁无论如何也看不上眼,虽说的确长得俊俏,不过也就剩那张脸了。
    赵宗宁盯易渔看了会儿,才进正殿。
    她一走,立即有人对易渔道:“易大人哪,宝宁公主方才看你看了许久!”
    “公主怕是很少见我,一时觉得诧异罢了。”
    “啧,话可不能这般说,总之状元郎你长得这样俊,可要小心着喽!”那人说完,拍拍易渔的肩膀,转身又与几位来京办事的外地官员说起郑桥的事儿来,“那金元宝啊,摊开亮闪闪,垂拱殿前都排满了!……”
    将作监的一位大人不屑道:“正经事儿不谈,就好说这些!”
    易渔笑道:“下官在扬州,忙于印刷术,轻易也不过问京中事,还当真不知此事,郑相公……”
    “莫要提及此人,一念及此人,我都觉得脏!”这位大人十分刚正,最厌恶郑桥那般贪赃的人。
    易渔拱手抱歉道:“是下官唐突。”
    赵宗宁走进正殿,边走边问:“哥哥可醒了?”


上一章
返回

官家(福宁殿)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