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薛蟠之闲话红楼

薛蟠之闲话红楼_9

    五个侍卫点头退了出去,这个主子的功夫没有飞檐走壁,也绝不是一个小孩,那可是高人传授的,其实就是白胡子老道给的小册子,真的是本不错的东西。坚持练习两年的薛蟠自是受益非凡。
    “先生,我们开门见山的说,那个月亮上面,你没有看见嫦娥,而是看到了像是高山与它的暗影吧。”薛蟠在边上的一个石凳上坐了下来,脸色严肃地看着晏轼。
    晏轼惊异地看向薛蟠,他怎么会知道,莫非也是做过那样的事情。“我,小公子,这样的话可是不要说的好。”
    要说薛蟠与晏轼所处的时代,还是相信着那些传说中的事情,天上的星星与月亮那里是住着神仙的地方,那是他们这样的凡人可以冒犯的。所以,钦天监才有着他的位置,虽说到了大庆朝,他们已经远不能和以前相比了,但是忌讳始终是忌讳。
    “先生都敢做出来了,想必是听过西洋人的说法了吧,他们最先抬头看天的人被视作异端,但是现在他们已经认了那些是伟大的先驱者了,叫做他们科学家。先生难道不正是认为这些东西能发现另一个世界,才会人至不惑,也不愿放弃年少的梦吗?”
    薛蟠的一番话在晏轼的耳边炸了开来,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薛蟠却是笑着说,“你家中没有值钱的东西,看看这堆的都是木材与碎零件,还有这各式各样的市面上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难道不是不曾放弃。否则一个祖父还不是想着让孙子进学读书,或者攒钱安生,会让他也学习这样的计活吗?”
    薛蟠却是看见了晏茗眼中同样的神采,不是对着银两,而是对着那些奇巧异物时才有的光彩。
    “为孙儿取名冶,不是希望他可以继承你可能无法完成的心愿,在这条创作制造的路上走得更远吗?”
    晏轼在薛蟠清亮的眼神中叹了一口气,也在石凳上面坐了下来,“三十多年了,我从北到南,不是没有遇到过喜欢这些技术的,却是没有一个相信它们会让整个大庆都改头换貌的。就单单是着望天镜,可能就会招了不少人的讨厌。大家都当看个热闹,小公子何必认真呢?”
    “你做的人都认真了,那么看的人总会认真的,早一天意识到,就能把握先机。晏先生,你可是愿意看看大庆会不会因为它们惊天动地呢?”薛蟠的话语平静轻和,却像是带着奇怪的法力似得让晏轼不自觉的点了头。
    三十三年了,他的儿子死在了伤病了,老妻死在了旅程中,独独留下了相依为命的孙儿,小孩却同样爱着这些世人眼中奇巧淫技的玩意。明明西洋那里都能把大船开到大庆来了,而这里大庆出个海,能找到西洋吗?
    晏轼不是没有读过书,考过功名,但是他从接触了钟表,从接触了西洋的格物之书开始,就像是被妖魔附身似的,想着会不会这些东西,将把整个世界弄的天翻地覆呢?
    晏轼看着薛蟠,仿佛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我这把老骨头了,却还是不甘心就这样了此残生,起码要让孙儿能正大光明地摆弄这些个木头机关,而不是被看做旁门左道。”
    薛蟠看到了晏轼眼中的光芒,他曾经在洋务工程师的眼中也看到过,那时他们满是振邦兴国的渴望,而到了晏轼这里看似简单的,却是并不一般的渴求,那是要打破千年来固有束缚枷锁的心念。
    只是,薛蟠知道利益推动一切,会有的,晏轼要的未来。
    京城,郇昰打开了书房里的一个暗格,里面是一个铜制的长筒,赫然就是晏轼制作的望天镜。
    ☆、19、腊八悲喜分
    “爷,宫里赏下来的腊八粥已经分好了。”伍德公公向郇昰禀告着。
    今个儿已经是腊八,京城里最大的永福寺的僧尼们,以三五人为一队,咏诵着佛号,走在街巷之中。最前头的那位手中捧着一个铜沙罗,里面端坐着金铜佛像,后面的几个手持着杨枝,浸以香水,洒露于街,绕了整个内城一圈。等中午时在浴佛会告一段落之后,就在寺门口架起了一口大锅,下面是正燃着的柴火,为里面的腊八粥保温。一个和尚拿着手柄稍长的木勺,另一个和尚在边上安排着百姓们的排队秩序,开始施腊八粥了。
    “知道了,你放下吧。”郇昰看了眼宫里赐下来的粥品,作为皇上的儿子,得到的那锅自是不错的,哪怕他不是最受宠的皇子,生活上的食物用具,也断不会在这样明眼人都能看见的地方被怠慢,皇城里的人都知道怎么不被抓到把柄。
    每年腊月一开头,内务府就开始采办这些五谷果实。初七那日,当着王公大臣的监察之下,开始架锅熬粥。这个锅子可不小,足有6尺的径口,5尺的深度,都够藏一两个人在里面了。之所以用这么大的锅,是因为这些粥可是要分给很多人的。
    从第一锅供佛、第二锅供皇上与宫里的主子们用、到第三锅给王公大臣们与京城的高僧用、第四锅给百官尝尝,再到分给京城的皇家寺庙与施舍给百姓们,这里面的用料可是一锅没有一锅好的。
    单单是在腊八节的这天喝个粥,也是分出了三六九等的。
    郇昰趁粥还温便吃完了它,心里想的却是待开了春,孩子降生了之后,就想法子离开京城去看看,他还没有出过京呢。算起来等过了年,郇昰也是十五岁了,是到了可以出门办事的年纪。而郇昰不只是为了差事,更是想去看看大庆的不同风貌,不只是那些书上的文字。虽说,大庆没有皇子不经批准不得出京这个说法,但是一个皇子要想在没有差事的情况下,满大庆的游学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他想起了那个特别的望天镜,那是在一个杂货商人那里淘来的。就在某天的晚上,他不知怎么地把它抬起对着天空望去,然后让他的心跌入了一片繁星的世界里,那些在漆黑的夜里,闪烁着光芒的东西,从来没有这样的清晰,仿佛触手可及。
    等他之后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郇昰第一次思考那个上面真的有神仙吗?如果没有,那其它的星星呢?如果可能有特别的人,那真的又是仙人吗?仙人怎么观察地下的人,也是通过这样的望天镜,还是比它们更加亦真亦幻的法器?
    郇昰在寻找这样的答案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广粤那里来的书籍,都是西洋人的东西,说的是格物之道,还有数理之学,这些在大庆并不是主流之道。只是,对于一个皇子来说,四书五经也不是根本之道,要懂会用,却不是咬文嚼字,那有翰林院和国子监办着呢。
    京城里面能人是不少,但是真的擅长这些,并从心中重视它们的人并不多。郇昰想去江南看看,听说宋诠治学不同于常人,说不定他能听到点不错的想法。以前宋诠是朝中重臣,他一个少年皇子没有接触的可能,现在宋诠丁忧在故里,卸下包袱,而他一个入朝做事的皇子,似乎还是不能与之接触频繁。郇昰心里摇摇头,这就是不自由。
    不自由是活人说的,咽了气的就是连说一句的资格也没有。
    张氏没有能过熬过这个冬天,就在腊月初四的夜里断气了,连最后一口腊八粥也没能喝到。这让准备欢欢喜喜过节的贾家一下子陷入了丧事中。
    贾母已经是皱眉很多次了,那个张氏不说活着的时候不让人省心,是个心高气傲的,就是连死也这么的不会挑日子。却还是悲叹了一句,“让老大过去,好好地办了,怎么也在贾家十年了,她的娘家又遭了那样的罪,也是个命苦的。让永福寺的大师来念念经,为来世攒个好日子。”
    贾琏呆呆地站在灵堂里了,一旁是同样悲痛的贾赦,这人活着的时候,父子两人没有这般永远不相见的悲苦,但是冷不丁的,其实是预料之中的,离了常伴身边的人后,整个人就是空了一块。特别是贾琏,他闭上眼就是张氏不舍的眼神,没有了,他再也没有娘了,以后他就是没有了娘的孩子了。这个念头让十来岁的贾琏浑身一个激灵,这个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这在贾府里意味着什么。无知也是福,但是这种不聪明也让他错失了大彻大悟的可能。
    “哎——”宋诠听着薛父的话,贾家托人捎信说了张氏的事情,到了这一步张家算是彻底没有人了。“以前我和张大人也有数面之缘,明明是个光明磊落的人,这山贼截杀到今天都快一年了,还没有个结果,恐怕是难以有个清楚的结论了。人都死了,张家的罪名还是悬而未决,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先生,张大人生前一直在关中做官吗?张家远在关中,与京城的贾府又是怎么结亲的?”薛蟠听说过这张家是前朝关中的大家,后来归顺了大庆,倒也是在关中安稳地发展了下去,关中产棉花,薛家也是做着那里的生意。不过,他倒是不懂这张家和贾家是如何联姻的,关键是张氏嫁到了贾府之后,张贾也并没有更多的交集。
    “这件事情,说来还是在贾公的身上,当初张老爷子在京为官的时候,他与贾公的关系不错,就订下了婚约,他的大儿子长大了之后,就迎娶张家的小女儿。后来,张老爷子过世的早,张家基本都在关中,贾家却是在京城,老爷子还没等到这场婚事办成就撒手人寰了,还是贾公一力促成了这桩婚事。可惜张家的小女儿嫁入了贾府,没有两年贾公也是去了。张贾两家却是没有了什么更多的相互帮衬。”
    宋诠想着当年也是通达明理的贾公,对着今天的贾家也是只有一声叹气,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是再过十几年,这大儿子没有上进之心,小儿子只是个刻板的读书人,还有他也能猜到的复杂的后院,只怕在贾家,好人也会给熬坏了。
    薛蟠跟着宋诠学习的可不只是书本上的事,更多是这些复杂牵绊的朝中关系,就像张家在他的耳朵里,倒是查出了一点味道来,这个张家是前朝的名门,也曾在京中有一席之位,到了关中更是盘根错节。居然就这么散了,说是没有在背后作乱他是万万不信的。
    要说张贾的联姻,说不定就是张家向一些势力的示好或澄清自己的立场,然而还是没有能躲过去。也是,今上的皇子有九个,除了仙去了的,还有八个,投诚了这个,保不住就被另一个背后一刀了。要知道关中可是个不小的地方,那里可是能刮出一层银子来的。
    “蟠儿,今天不说这些了,我们还是喝粥,你娘眼看着就要到日子生产了,也就是这一个月的事情了,别让她为这样的事情烦心。”薛父打断了薛蟠继续深究的想法,转而是说起了薛母的身体来,“最近你娘喜欢听人念诗词,为父你也知道,真的看了那些就想睡,你得空的时候,给你那个喜欢听诗词的妹妹多念几首。”
    薛蟠点头称是,也是快要过节了,薛家本来就忙,可是薛母的产期就在正月里,虽说是准备了几个月了,但是还是让薛父与他都紧张着,可要是平平安安的才好。
    “娘,我来给妹妹讲故事了。”薛蟠散了身上的寒气,在炉火边带了一会,才走到了薛母的床榻边上的凳子上坐下,看着薛母九个月大的肚子,那圆滚滚的样子,让他心里捏了一把汗,轻轻地摸了摸薛母的肚子,“妹妹可不能闹娘,这不今天哥哥就给你说说腊八的来历。”
    薛蟠轻声细语地讲着腊月的来历,那是从上古的时候就有的事情。
    “腊这个字是从猎这个字演变而来的,妹妹知道什么是猎吗?就是打猎,他们都说这是女儿家不能做的,而是男儿家做的事情,其实偶尔骑射猎食,可有意思了,你以后定要身体好好地,哥哥偷偷带你出去玩。
    再说腊月就是为了祭祀祖先,而猎取野兽的月份。夏朝的时候叫做清祀,殷商叫做嘉平,周代就化成了大蜡,等到了汉朝就是腊了。所以,直到汉代才把一年到头的最后一个月叫做腊月,而妹妹就在这之后的那个正月出生。
    你以后就会知道你出生前头的这个月可好玩了,主要是腊八粥真的好吃,掺着白米、黄米、红米、小米、菱角米、栗子、枣泥等等,在加以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的果脯,先煮难煮的米,后下易熟的果物,待基本熟了之后,文火煨着,过段时间就能熬成了。
    腊中步碓太喧嘈,小户米囤大户廒。施罢僧家七宝粥,又闻年节要题糕。等你出生了就能知道这热闹的腊月是什么样的了。”
    苏州林家却是在着腊八节定下了一件事情,林海吃着腊八粥,和贾敏说着话。“敏儿,去年说的过继的事情,我细细想过了,就在过了年后办吧。我在族里相看过了,和族老也商谈过了,林家在福建有一支远亲,林瑜那个孩子等过了年就十岁了,双亲因为早年的山洪不在了,那个小子读书也不错,关键是人也方正,就是他了吧。”
    贾敏握紧了手里的帕子,还是等到了这一天,这一年多来林海的后院还是半点消息也没有。而让她下定决心的是贾珠的议亲,她哥嫂的孩子都要成家了,但是她连个孩子的影还没有看见,她可不希望到头来连一次都没有被人叫过娘,而她也不能太自私了,总要为林海传下香火。
    “老爷说好,那定然是不错的,就是娘家那里晚一点再去信吧。大嫂的丧事可是让京城那边连这个年也过不好了,过继的事情还是等定下了再说吧。”贾敏却是怕贾家多事而横生枝节,这是从薛家那里听来的,贾敏是个聪明人,自是看出了父亲去世后,贾家的转变。
    贾敏心中向张氏告罪了一番,她可是借人之悲了,实在是等尘埃落定再说吧。她已经可以想到贾母在一个月后,接到信的脸色了。可是,她不只是贾家的女儿,也是林家的主母,她的苦又对谁说呢。
    ☆、20、贾母怒摔杯
    “快!再端一盆热水进来,让后面再多烧几壶,夫人等下还要用到呢。”
    听着婆子在产房内的声音,薛父在外面可是来来回回转了好几个来回了。今个儿是正月二十一,薛母在听着薛蟠念书的时候阵痛了,而后就被搀扶进了早就准备好的产房。因为这是正月里,也怕薛母与婴儿受到冷,地暖是早就温热好的,房里的炉火也是没有间断过,连人参这些补气续力的药剂也是先备着了。从薛母进去也有一个多时辰了,就听见压低地哭声,撕心裂肺的的大哭可没有好处,那是要不多耗费力气的。
    薛蟠也是矗在门外,死死地捏着衣袖,他可是体会过被挤出身体的那种痛的,不只是母体,婴儿也是要在经历了这个最后的黑暗后才能降生到人世。薛蟠觉得太早记事可不是什么好事,至今他都觉得那种痛是一种顿悟的过程,从混沌到人间的超越。这也是胡思乱想了,就在父子两个都要失去耐力的时候,屋内传来了一阵哭声,‘呀呀呀——’。
    “老爷,生了,是个千金。”婆子的报喜声乍得传来出来,薛父与薛蟠都松了一口气。
    “夫人呢?身体还好吧?”薛父紧接着问。
    “母女平安。”听着屋内的回话,薛父才真的安下心来。
    薛父连忙吩咐管家薛平给大家赏了银钱,一起沾沾喜气。等着产房内收拾干净了之后,薛父与薛蟠去了身上的寒气,才去看了这个新出生的小妹妹。“爹,妹妹长得真可爱,你看脸圆圆嫩嫩的。”薛蟠想要戳一戳妹妹的脸,又怕婴儿的脸嫩,便忍住了要作怪的手,话说回来这就是红楼里的宝钗了吧。
    “一看我们的宝钗就是个美人胚子,蟠儿以后可要照顾好妹妹,可不能让她受委屈了。说起来你娘前头做的小衣裳也能让宝钗穿了,那云缎可是衬着宝钗白白的肤色。”要说这宝钗倒也是与其他生下来有点像小猴儿脸红红的婴儿不同,才出生就白嫩的很,而薛父想得倒是远,估计想到了很久之后宝钗长大出嫁的事情了。
    要说怎么薛家就认定了是个女儿呢?这还不是想着能有个儿女双全的美意。便起了宝钗这个名字。这也是请教了宋诠,乍一听有点落俗,可不就是珠光宝气的金钗,只是为人父母的求的也不过就是儿女的富贵安康,希望他们顺遂一生,在闺阁里是父母的宝,出嫁为之后也能是夫家敬重的妻子。
    而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意思,就宋先生所说,宝钗可做一味药,‘宝钗石斛’,就民间传说中的仙草,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芳香重,求者遍山隅’。民间叫它做铁皮石斛,乃是千金难换的草药,也暗指了薛蟠的妹妹必定不同常人,将来是百家所求的好姑娘。
    “哥哥,我也可以有个妹妹吗?”薛蝌在宝钗满月后,也是闹着薛伯母前来看妹妹,这种软软的会吐泡泡的娃娃真可爱。薛蟠抓住了薛蝌蠢蠢欲动的爪子,婴儿脸戳了就会流口水的,他的妹妹怎么能有这样的黑历史呢?有也不给看。“你当然也是能有的,到时候去玩自己的妹妹去。”
    薛蝌嘟哝了一下脸,哼,没有妹妹的时候还把我当成宝现在就要抛弃我了么,不是说奖励我算术做的好还有礼物吗,都没有了吗。
    薛蟠看着这个堂弟的脸色,那是把那点小心思都写在了脸上了,他到底是没忍住捏了薛蝌的脸一下,“作坊里烧出了新的玻璃物件,你那套十二生肖已经送到家里去了,怎么伯父没和你说?”
    “我一早就过来看宝钗妹妹了,没有注意到。”薛蝌不好意思了笑了下,又去观察襁褓里的宝钗了。而宝钗倒是笑嘻嘻地看着两个哥哥,倒是没有哭闹起来,用薛母的话来说,这个女儿也是乖巧的很。
    这头说的玻璃物件,就是年前薛蟠请回了晏轼后的产物了。薛蟠和薛父商量着要今后薛家的发展,一来是为了他想做的那些个实验,二来是为了打开更广的生意门路。
    “蟠儿,你找回来的晏师傅倒是有本事的,一般的工艺人根本做不出他那种近乎逼真的物件,这可以说的上已经是珍品,而不是一个把玩的东西这么简单了。”薛父看着晏轼做的那些个手工机械品,也是眼光独到的看出了里面的非同寻常之处,“你是想着请他帮忙改良琉璃的做法?是往更透明的方向烧?”
    薛蟠自是有一些想法的,按照他的设定来说,先要在上层打开一个局面,一家独大要不得,但是没有引领风气的资本也是不行的,要说这最好选择的莫过于玻璃这样东西。
    在大庆这样的工艺也开始渐渐地成熟起来,在姑苏见得那些个沙子灯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东西可是价值不菲的,以姑苏为首的琉璃灯简直形成了其独特的标示,为全大庆的名流们追捧。不只是因为这是西洋传来的,比西洋来的做的要贴近大庆的风情,更是应和了大庆文化中那种隐约朦胧美的概念,有一个琉璃灯,来一场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等待,可是文人雅客的爱好了。
    “爹,这玻璃可是能烧得更透明的,看看晏先生做的显微镜的镜片就知道了。儿子是想把它们做成茶具。看着那些茶叶在里面翻腾的样子,也有紫砂茶壶和瓷碗看不出来的美。”
    薛父倒是没有想到薛蟠把这个东西和茶叶联系在了一起,要说宋朝的时候还流行的是团茶,也是到了前朝末年和大庆朝才兴起了炒茶,“这里面你可是有新的想法?”
    “不知道爹怎么看花茶的,这个东西大庆朝开始,喝的人就多了起来。”薛蟠想的就是在大庆朝才开始崭露头角的花茶,和一般的茶叶市场不同,这是花卉茶的兴起可是要脱离传统的泡茶工具的,玻璃茶壶的问世不可不说是一个机缘。
    薛父想着想着笑着拍了拍大腿,“不错,这个想法还是真的妙了。就要烧成透明的玻璃,把那个玫瑰往茶壶里一方,这个茶水一倒进去,从玫瑰花苞,慢慢地舒展开来,就光是看看就是一个享受,这东西只怕是后宅里的都会喜欢。蟠儿这事情怕是你师傅最喜欢了,为父看他就喜欢这些个看上去就让人心情舒畅的美景。”
    薛蟠也是应和着点头,文人墨客自然是不会少了对这些事物的吟词诵句的。这也让这样一个商场上的拓展创新,变成了一种文化上的风雅之事。提起来发明者的时候,也不单单说的是那个财源广进,更是要加上一个雅字就像镀上一层诗歌似的。
    “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让作坊里面开始做这方面的改良。话说回来,蟠儿,宋先生是打算让你今年去考童生了,为父这个皇商的名号也是要让出来了,打算逐步挂到你叔父的头上,否则这名头上总是不好听。”
    薛父说的真是四月的时候,薛蟠先要去参加童试,过了就是童生,算是正式的踏入了科举的一环。其后,根据大庆的科举环节,就是岁试考出了就是秀才,这才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开始正式的科举考试,经过乡试、会试、殿试,才能一举成名天下知。
    薛家是大庆的皇商,也没有一定不能入朝为官的说法,但是起码这个家主的名号不适合在落在薛父的头上了,转给薛蝌的父亲倒是合适的,其他的旁支也就太远了,虽说只是移交一下名头,而不涉及实际财产的部分,但是薛父更是相信他的弟弟。
    薛蝌自是知道父亲的做法是为了长远所计,毕竟四大家族只有薛家没有一人在朝中为官,这样的买卖是最不可靠的,连一个靠山都没有。那天其他几家倒了,薛家必然跟着倒霉。
    *****
    “赖大家的,你再说一遍,这个月的月头,林家过继了一个孩子到林海的膝下?!”贾母手里是从苏州的来信,上面是贾敏的先斩后奏。说是自己嫁到了林家多年,虽说夫妻和睦,公婆慈善,但是终有一个遗憾,就是她没能为了林海产下一个孩子,这也是她这个当家主母的失责。她自幼听得贾家的教育,要父慈子孝、家和万事兴,和林海商议,与林家族中商议过后,过继林家旁支的一个孩子到了林海名下,以后就奉林海为父,以她为母,继承林家的衣钵,也为他们养老送终。
    赖大家的已是满头的汗,她也没有想到苏州那里会传来这样的消息,要说贾敏小姐嫁给林海七八年了,没有孩子这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林家的孩子本来就不好生,这眼瞅着他们还算不是中年无子,怎么就过继孩子了呢?
    却是在这个时候,半分也没有想过林海已经三十了,总不能等到四十再来盘算这种事情吧。
    “老太君,你可千万别生气,这小姐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么,过继算不得什么,又不是不能生了。”赖大家的连忙劝慰到。
    贾母狠狠地把信拍在了桌子上,她气得是这件事情么,这么明显的先斩后奏,当她是眼瞎了吗。要是让她早一分知道,就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这还把不把他们贾家放在眼里了。只道是火气越想越大,‘啪!’地把茶杯摔在了地上。
    “去把老二家的给我叫来,问问她怎么管事的,连这样的事情也是现在才让京里知道!”
    好吧,二夫人您自求多福吧。赖大家的,夹着尾巴走了出去,还是快点把顶罪的那个找来。
    ☆、21、倒霉与掉牙
    王夫人看着匆匆走进院子里的赖大家的,看她那个脸色,心里就是一个咯噔。门口不是说是苏州那里来信了,以往不都是赶紧着往老太太那头跑,这会儿朝自己这里来,莫非是出事了?莫不是贾敏怀孕了,在看赖大家的那个脸色就不像啊。
    “二夫人,老太太那头唤您过去一趟,有事情商量。”赖大家的虽说是神色匆匆,但是这头还是知道这府里掌权的是贾母,但是管事的是王夫人,她又低声的说了一句,“林家过继了一个孩子。”
    这倒是像是惊雷般的在王夫人的耳边炸开来了,要说是为了贾敏担心,大可不用瞎猜,断不可能的事情。王夫人这脑子在大事情上面,没有多大的分寸,可是看人的脸色,特别是贾母的心思可是费了老鼻子劲了,不然她能在贾府站稳脚跟?没看见大房的那个就死了吗。
    这个时候,老太太叫自己过去可是找个撒气的呢。没有办法,这府里现在就她能被狠狠数落一顿,还一定是说她管家不利。
    果不其然,贾母看到王夫人就想要开骂,却是硬生生地憋住了,先撤下了一众在一边侍候的丫头与婆子,待那扇门一关上,就远远听到‘啪!’的摔碗声,嘿,这是今天的第二个了,也是可惜了这个定窑出来的珍品了。
    “苏州的事情让你上一点心,我是早八百年就说过的吧。敏儿还在府里的时候,你就嫁了过来,那个时候我就说了不要一家人过成两家人的样子。老太爷一心要把敏儿配给林家,我也不能反对,为什么不赞成,他们大老爷们不懂,你这个做媳妇的会不懂,不就是希望她能留在京城,而不是远嫁他乡,无依无靠吗!


上一章
返回

薛蟠之闲话红楼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