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廉吏能臣34集电视连续剧

第九集

    1、濠州城 日
    镜头下,一座乌云密布下的古城。
    (字幕打出)濠州城。
    (旁白):“皇祐五年(1053),离洪泽湖很近的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东)遇到洪涝灾害,百姓遭灾,难以度日。濠州知州孔潢开仓赈灾,未按朝廷指示,而凭自己喜好随意发放,浑水摸鱼。州内兵士、百姓深痛恶绝,群情激愤。士兵相谋,拉起队伍,夺州城,杀州官。是日申时,赵抃和转运使一行,行色匆匆地由泗州赶到濠州城……”
    赵抃和转运使一行十多人,骑着马行色匆匆地走进濠州城……
    2、街上 日
    太阳高高地挂于西天,转运使和赵抃一行马队走在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大街上……
    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神色慌张,步履匆匆。两边的店铺有的早早闭门关张,有的已在准备打烊……
    赵抃骑在马上见此景情不自禁地摇头叹息……
    3、府衙门前 日
    赵抃远远地便望见濠州府衙大门紧紧关闭着……
    毛彦志跳下马来到州府衙门前高喊道:“转运使到!”
    小门洞里伸出一个衙役小脑袋,朝赵抃一行机警地瞥了瞥,确认无误后,小脑袋又伸了回去……
    不一会儿,府衙边门打开,惊慌失措的知州孔潢出来,将转运使及赵抃一行迎进府衙,随即衙役立即将门关上……
    4、府衙 日
    孔潢带着转运使及赵抃一行走进府衙。赵抃边走边抬头扫视,眼前这座偌大的建筑虽然老旧,却不失威武。但见整座府衙由三堂一院落组成。大堂、二堂和三堂后面还有座优雅别致的后花园。
    孔潢将转运使和赵抃一行引进二堂落坐后,孔潢禀报后,转运使即宣布朝廷旨意,孔潢跪下后,转运使宣布道:“鉴于濠州违反朝廷开仓赈济的规定,引起百姓和官兵的极大愤慨,责令负主责的知州孔潢停职,并着手进行财务审查。任命赵抃为泗州通判兼濠州代知州,移交事宜即刻进行。”
    孔潢连呼“万岁”后,转运使便令道:“孔潢将官印及兵符交出来。”
    孔潢颤抖地由内堂取出官印和兵符,依依不舍地递给赵抃。赵抃神情郑重地接过来。
    转运使随即上前拍了拍赵抃的肩膀,郑重地说道:“现在濠州交与你了,就看你今后如何励精图治啰!”
    赵抃没有多说只得重重地点着头,喊道:“谢皇恩!”
    5、街上 日
    次日一早,赵抃与专司军营的都监、巡检官一道前往军营运粮。身后跟着装满粮食五辆大马车。
    赵抃问专司军营的都监:“这五车粮食送去能维持多久?”
    专司军营的都监道:“最多也只能维持一个月吧。”
    赵抃点点头,道:“必须抓紧调拨,决不能让官兵饿肚子呀。”
    专司军营的都监和巡检官异口同声道:“是啊,是啊。”
    赵抃一行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朝军营方向而去……
    6、军营 日
    早上,军营里群情愤怒,义愤填膺,集合哨声不断……
    官兵们从四面八方集合到操场上,骂声喊声冲天……
    “妈的,又要揭不开锅了!”
    “难道要我们饿着肚子当兵吗?”
    “走,走,冲到府衙去!”
    “杀掉狗贪官!”
    队伍集合完毕……
    一位军官在队伍前喊道:“兄弟们,又要无粮饿肚子了,怎么办?”
    队伍中齐声喊道:“包围州府,杀掉狗官!”
    突然,一位门岗兵士急呼呼跑来禀报道:“长官,新任知州送、送粮来了!”
    官兵们一听一个个像被点了穴似的楞在那里……
    赵抃与专司军营的都监、巡检官一道走来,后面跟着五辆大马车拉着满满的粮食驶进了营地……
    都监站在队伍前面宣读命令道:“……知州孔潢违反朝廷开仓赈济的规定,责令停职,任命赵抃为泗州通判兼濠州代知州。”他提高嗓声道:“官兵们,正是这位新任知州得知军营眼下的境况,今日一早就给大伙儿送粮食来了。只要众位与赵知州同心协力,一道克服眼前的困境,濠州以后的日子会逐步好起来的。”
    赵抃眼见那些杀气腾腾的面孔,转而渐渐露出了笑容。赵抃接着满怀激情地说:“兄弟们,放心吧,今日送来的粮食可能只够大伙儿紧紧巴巴维持一个月,众位先凑合着,再过两日,州府会考虑动用常平仓的粮食。只要我知州还有一碗饭吃,绝对不会给你们半碗饭。”
    此言一出,官兵们有些泪眼模糊了,队伍中有的兵士喊道:“拥护赵知州!”
    众人跟着喊道:“拥护赵知州!拥护赵知州!”
    有兵士说:“我们已经三四年没有得到知州如此的承诺了!”
    赵抃大声道:“兄弟们,放心吧!”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今天场面足见官兵们的激动心情……
    7、长官室 日
    赵抃问长官:“军饷情况如何?”
    长官长叹一声道:“兄弟已半年没有发过关饷了。”
    赵抃点点头,满脸动情地说:“赵某昨日才到濠州,还不清楚州府的钱粮状况,倘若州府有钱粮,第一要务就是补发大家的关饷。眼下需要众位风雨同舟,齐心合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总之一句话,有我知州的饭吃,就决不会让大伙儿挨饿。”
    长官感动得“唰”一声立正,表忠心道:“赵知州,放心吧,一切听你指挥。”
    赵抃上前拍了拍长官肩膀,重重地点着头。
    8、府衙 日
    赵抃正在处理州府事务时,专司钱粮的都监匆匆进来:“禀告赵大人,刚才我去查了,州府钱粮亏空。现转运使带来人马对孔潢的财务审查仍在进行中。”
    赵抃点了点头,站起来踱了两步,道:“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他转身来问:“濠州常平仓的情况如何?”
    专司钱粮的都监道:“回禀赵大人,濠州常平仓位于城内鼓楼西,有仓房十二座六十间。每座仓房可存谷麦三千石。”
    “走,我们看看去。”赵抃道。
    “是,”专司钱粮的都监回应道。
    两人便带人前往常平仓而去……
    9、常平仓 日
    赵抃一行来到濠州的常平仓,专司钱粮的都监喊道:“知州大人到!”
    常平官一听知州到来,忙殷勤地迎上去,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揖礼道:“拜见知州大人!”
    赵抃点点头,便要常平官带着一行人检查察看……
    常平官带赵抃一行边看边介绍……
    赵抃问:“濠州共有多少常平仓?储粮如何?”
    “呃……”常平官唯唯诺诺地说道:“回知州,濠州就这一处常平仓。”
    “只有一处?”赵抃不由惊异道。
    “确实如此,只有州府所在之地才有常平仓。”常平官回答道。
    赵抃又问:“去年仓库里储粮如何?”
    常平官很引以为傲地答道:“去年濠州风调雨顺,低价买进了一批粮食,十二个仓房都储满了,前几天孔知州动用了两仓粮食赈灾,目前还有十仓三万石。”
    赵抃一听,心头踏实多了,情不自禁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0、田地 日
    正是五月的天气,阴光柔和,草木欣然。
    赵抃带着州府几位官员到下辖的钟离、定远、招义三县巡查。
    赵抃一行在麦田旁的路上停下来。赵抃望着一望无际的麦苗长势旺盛,一株株翠绿壮实的麦苗随风轻轻摇摆,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赵抃憾叹道:“这次巡查了钟离、定远、招义三个县,看来麦苗的长势都非常良好,再过两三个月,不出问题,丰收已成定局。”
    “是啊,是啊,”官员们纷纷赞同。
    赵抃举目眺望,发现不远处几个农夫正在忙着浇灌麦田,便走了过去问道:“老乡,这是浇的返青水吧?”
    “是啊,浇完这遍,麦熟前再上一遍水,保证今年大丰收。”老汉插好铁锹,坦然地答道。
    赵抃又问道:“麦收八十三月各场雨(农历八月、十月、三月各下一场透地雨),何须浇这么多遍水?”
    “小麦播种前浇一遍水能拿住苗,封冻前浇一遍水能保麦苗安全过冬,开春浇一遍返青水,麦苗长势旺盛,拔节时浇一遍水,麦秆挺脱,吐穗时浇一遍灌浆水,小麦颗粒饱满。只要浇得及时,啥苗都会疯长。”老汉抽了一口烟,回道:“淮河水长流,吃穿不用愁,淮河水不淌,必定闹灾荒。”
    赵抃关切地问:“如今青黄不接,家中还好吗?”
    “前几天州府常平仓开仓赈济,我到得早,买到了赈济的麦子,加点野菜凑凑,可是挨到新麦。后来,晚去的人就没我这般幸运了。听说,知州用马车将小麦运到粮店去卖高价了,老百姓的日子哪里还过得下去啊!”
    赵抃点点头,便向老汉告辞,带着一行官员而去……
    (旁白):“赵抃又去了几个村庄,得到情况大同小异。他终于弄清了孔潢不敢升堂理事,也不敢出巡劝农,惧怕士兵造反的缘由了。”
    11、府衙 日
    赵抃提笔向朝廷禀报,请求开仓赈灾……
    毛彦志走进来道:“赵大人,各知县及专司钱粮官员都已到齐。”
    “好,”赵抃将禀报朝廷奏折交毛彦志并吩咐道:“即刻送往朝廷。”
    “是!”毛彦志接过奏折急速而去……
    12、议事厅 日
    赵抃坐落后,扫视了一下各县官员,便开门见山,道:“当前,青黄不接,不少百姓日子不好过。要求各县分户落实缺粮困难户的需求数量,分片错时拨粮。采用借一石,麦收后还一石二的办法。如此,既能平抑市场粮价,又可保证常平仓不会亏空。”
    官员们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13、常平仓门前 日
    开仓赈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州。此时,粮仓外不见以往赈济时那人山人海,挤爆粮仓的场面,取而代之是井然有序的排队领粮的队伍和一张引人注目的告示,以及那棵老槐树下的一杆公平秤。几位村民正在把从粮仓领出谷物在公平秤上再过秤……
    年轻村民把一担稻谷放公平秤上一秤,秤杆还上翘一点,脸带笑容地连声说:“公平!公平!”接着,挑着稻谷走了……
    老人挑上一担谷物一秤,也同样哈哈一笑道:“这世道又变回来了!”
    此时,赵抃走过来见大家在公平秤面前排着过秤,便大声说:“老乡们,如果你们秤了重量对不上的话,你立马来找我,我赵某给你撑腰。”
    村民纷纷议论道:“这法儿新鲜,公道。”
    “赵知州办事公正,我们服了!”
    赵抃又说:“你们领的粮食和账簿上签字画押的数对上了,那我的总数就差不多了。”
    领粮的秩序井然,人人心平气和,不禁啧啧称奇。
    14、孔府 夜
    孔潢背着双手焦急地在厅堂里踱来踱去……
    此时,三五个孔潢的亲信急呼呼地走进来,孔潢停下步子,焦急地问:“怎么样?”
    亲信甲道:“大人,原来我们想趁赈济机会,整治一下赵抃说他贪污赈灾粮,可是,可是……”
    “可是什么?”孔潢追问道。
    “可是,他在现场设了什么公平秤,老百姓可服了,个个绝口称赞!”
    众人附和道:“是啊,是啊,谁也不敢动手脚,难下手!”
    “滚,滚,你们统统给我滚!”孔潢怒气冲天大声地喊道。
    15、茶馆 日
    几个人正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议论……
    茶客甲:“现在,濠州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纷纷,称颂朝廷派来这个赵大人为人和善,替百姓着想……”
    茶客乙:“赵大人,清官,清官……”
    “是啊,是啊,”茶客丙道:“常平仓门前老槐树下那根公平秤,才是真正的公平呢!”
    “未必!”一位孔潢的亲信看了看四周,放低声调造谣道:“听说,有人向朝廷奏折子,状告赵抃发放赈济粮所报人数不实!”
    众人听后摇摇头“哼”了一声不信……
    16、府衙 日
    转运使对孔潢的财务审查结束,转运使、赵抃和孔潢三人在府衙三堂内正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
    转运使质问孔潢道:“濠州常平仓收籴和出籴的规矩如何?”
    “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籴,所减不得低于本钱。若三年以上未经出粜,即回充仓癝,易以新粮。”孔潢回答道。
    转运使又问:“常平仓进和出之间会不会出现亏空?”
    孔潢答:“卑职在任的三年未曾有。”
    转运使追问道:“真的没有亏损吗?”
    孔潢见转运使声色俱厉,犹豫了片刻,答道:“应该没有。”
    “那么,三司每年拨到濠州常平仓的四千贯钱,账上都记作冲仓亏损,这钱又在何处呢?”
    孔潢脸刷地一下变青了,“这,这……”
    转运使严肃又问道:“还有每年拨到下属县里的淮河治理工程款,你要了多少回扣?这次常平仓开仓赈灾,你只用少量小麦发放给百姓,把大量的小麦卖给粮店,套取价差。不但没有平抑市场粮价,反而助推市场粮价上升,引起极大的民愤,逼得官兵要来围府衙,杀州官。你想想,你……”
    “这,这……”孔潢说不出话来。
    这时,赵抃插话道:“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即使家财万贯,良田万顷,日食也只须二升呀!”
    “这,这如何是好?”孔潢像是在问赵抃,又像是问自己。
    赵抃语重心长地说:“这次,转运使要是不来替你解围,恐怕你早已成了官兵的刀下鬼了。铜钱银子是光光面的不值啊!”
    转运使提高了嗓音,厉声道:“孔潢,这次财务审查,共查出你贪污赃款两万零六贯。目前,拖欠军营官兵半年关饷两万零五十贯,这就从你追赔的贪污赃款中支出,不足的四十贯从你的薪水中罚没补齐。”
    孔潢颤巍巍脱下官服,跪倒在地,诚惶诚恐地说道:“多谢转运使开恩!”
    17、军营 日
    一士兵喊道:“发饷啰——,发饷啰——……”
    一时,整个军营沸腾起来!官兵们喜开颜笑,欢天喜地有序排队领饷……
    兵士们手里捧着明晃晃的钱币,个个泣不成声,激动万分……
    兵士甲捧着钱币道:“没想到新任知州竟能如此体恤,果然说话算话!”
    兵士乙捧着钱币开心地:“这一下好了,半年的关饷都发到手中了,家里人再不会挨饿了!”
    军官丙哈哈地笑着道:“今天回去老婆孩子开心了!”
    ……
    18、田间 日
    骄阳似火,风如热浪。六月,烘黄了麦粒,也烘黄了麦秸,整个濠州地域迎来了史上罕见的大丰收。
    赵抃带着毛彦志等官员一行来到田间地头,站在那里望着田间小道上,满目金黄,和着随风飘逸的阵阵麦香,大地在阳光下突然变得流光溢彩了……
    一位官员对赵抃激动地说:“赵知州,濠州今年迎来了史上罕见的大丰收!真是大人给濠州百姓带来了福祉啊!”
    赵抃感慨地道:“如此大丰收乃是濠州百姓之福!”
    毛彦志指着前面一片麦田里,只见农民们低着头,弯着腰,挥着镰刀,急急地向前赶着。他们右手紧握镰刀,左手向外侧一搂,镰刀伸向高出地面二三指处的麦秸根部,使劲一拉,刀光一闪,只听嚓的一声脆响,一把麦子已齐整地躺在怀里了……
    一位官员笑着说:“知州大人,农民们干得多欢呀!”
    赵抃满脸笑容地连连点头。
    19、书房 日
    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灿烂的朝霞。
    赵抃兴奋地来回踱步着,眼前显出赵抃来到濠州深入民间,深入街巷,深入军营,深入田间认真了解从容而准确地画面;他坦诚待人,不苟言笑,不怒而威;使百姓和兵士感到了安全可靠。
    (旁白):“今日,赵抃又看到了濠州史上罕见大丰收之年。他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挥笔疾书,特写道《过濠州》,诗中写到:濠州旧风物,愚昔此承乏。重上庄生台,如梦觉一霎。”
    写完后,赵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时,毛彦志匆匆而来……
    毛彦志道:“抃兄,朝廷招募乡兵的旨意已到……”
    “哦,”赵抃沉思了片刻道,“今年乃是濠州难得的丰收之年,男女年少都投入了抢收抢种之中,要如期完成招募任务……”他欲言又止。
    “是啊,”毛彦志点点头:“大家都在议论这个问题。招募乡兵,超过期限不能足额完成的,县里官员和乡里士绅要被判刑两年。所以,有些县官和乡绅就不分白天黑夜走村串户,软硬兼施抓人当兵,如期完成招募任务。”
    赵抃长叹一声,道:“可是,当下正是双抢时节,大家都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怎么办?”
    毛彦志道:“所以,他们都反映老百姓就是一句话,等忙过双抢再说。”
    “怎么办?”赵抃陷入了沉思。
    20、府衙 日
    赵抃正在处理事务,下面的二三个县知、县尉都赶上来向州府报告……
    某县知道:“禀报赵知州,因来未能按时完成招募任务,我县已被降罪的人多达八十余人,怎么办?”
    另县尉道:“禀报大人,我县也有六十八人已被降罪。”
    另一位官员道:“禀报赵知州,濠州到目前共有县官和乡绅中已被降罪的共有两百多人。”
    “两百多人?!”赵抃惊叹道。
    “是啊,是啊,”某县知道:“百姓不是不来招兵,而是等‘双抢’忙过。如现在把一些青壮劳力一招走,田里怎么收啊?”
    另县尉道:“濠州难得一年的大丰收,农民哪能把好的粮食烂在田里啊!”
    赵抃站起来踱步着沉思良久,便情不自禁道:“只有上奏朝廷,祈望皇上宽恕他们……”
    于是,赵抃铺开纸,拿起笔写奏折,上奏朝廷……
    (赵抃边写边画外声道):“……濠州一带今年难得好收成,青壮年正忙于农事,因而不能如期完成招募,祈皇上宽赦他们的罪责,挨农闲之时再行招募。倘农闲之时还完不成招募,我愿担同罪。”
    众官员见赵抃用于担当的优秀品格,都异口同声喊道:“谢赵大人!谢赵大人!”
    21、街头 日
    正在这节骨眼上,皇上又下诏核实濠州发放常平仓的情况。这一天,一位老人正与周围的人说:“听府衙官员说,皇上下诏核实濠州发放常平仓的情况。可是,仓里粮食都赈灾在大家手里,怎么办?”
    一位农民说道:“赵大人使我等度过饥荒,咋能忍心牵累大人遭受调查!”
    一位老汉曾见过赵抃,便大喊道:“我们不能连累赵大人呀,大家分头互相转告,快把新收小麦扬净晒干,立马送到常平仓去!”
    人越围越多,人们都异口同声道:“对,对,快把新麦扬净晒干,立马送常平仓去!”
    有人还喊道:“大家互相转告,不能让赵大人受冤!”
    “对,对,”喊声冲天。
    22、常平仓前 日
    连日来,常平仓前交粮的人车水马龙,争先恐后交粮入仓……
    赵抃和毛彦志来到现场,心情十分感动地对众人喊道:“乡亲们,谢谢大家,谢谢大家,朝廷使者来到,常平仓满满的,毫无欠付。同时,皇上也依从赦免因招募而未完成任务被降罪的官员。恳请乡亲们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招募征兵,保卫国家!”
    现场一片掌声和呼喊声……
    (旁白):“濠州的招募乡兵的任务随之完成。赵抃杰出的理政才能和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经转运使称颂,很快传入翰林学士曾公亮的耳朵。由此皇上……”
    (第九集 剧终)


上一章
返回

廉吏能臣34集电视连续剧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