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153节战前动员

    孔明深知“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因此,他治理齐鲁时一直把交通建设作为狠抓不懈的重点工程,并且为其而投入了巨额财力、大量物力、近百万人力,使得齐鲁境内终于建成了一套全面而完善的交通体系,齐鲁十二郡一百二十县,几乎每县的县城都与相邻县的县城连有宽敞、平坦、通达的官道马路,原有的官道被扩建翻新,未有的官道则被开拓新建,每条官道马路都以石板砖块铺砌,宽度可供三辆马车并行,道路两边每隔一丈便栽种一棵树,每郡的交通网以郡府/郡治所在县城为核心,十二郡的十二张交通网最终形成一张覆盖整个齐鲁的大交通网,加上同样发达先进的水路运输,使得齐鲁境内的交通运输非常便利,眼下,齐鲁军的兵马输送得益于齐鲁交通网而快速迅捷无比,虽然不能跟后世比,但在此时是不折不扣的独步全国。
    齐鲁的交通网陷入了空前繁忙中,各官道马路、内河水路上尽皆车水马龙,军人的队伍、装满军用物资的车辆(不只是马车,还有牛车、驴车、骡车等)、坐满了军人或装满了军用物资的船只……昼夜不息地川流不息。听闻自家子弟兵即将迎战侵犯齐鲁的袁军的齐鲁百姓们迅速地把各县的陆路车站、水路码头、官道马路两边围得水泄不通,数以百万计的各地百姓扶老携幼、箪食壶浆,赶来为子弟兵们送别壮行,现场堪称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旗帜飞扬、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不管是齐鲁的原住民还是从外地迁入齐鲁的新住民,无不对孔融、孔明感恩戴德,他们深深地知道,如今天下大乱,处处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唯独齐鲁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可以让住在齐鲁的人尽享太平,得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幸福生活,饥寒交迫者,可以得到官府免费发放的食物衣物,无田无地者,可以得到官府免费分发的田亩土地,并且官府还会提供耕牛、农具、种子,遍地开花的大基建工程让无数人得到工作或得到一份副业,各种文明而先进的新生活的规划更是让百姓的生活锦上添花,同时,齐鲁的赋税很低,使得住在齐鲁的人只要不是好吃懒做,都可以勤劳致富,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如此仁厚爱民的州牧及其英明神武的小儿子,老百姓如何不爱戴、不拥护呢?如此美好的地方、幸福的生活,老百姓如何不拼死保卫保护呢?如何不仇恨即将打进来、摧毁这个美好的地方、破坏幸福的生活的外地敌军呢?再加上孔明组织的宣传队进行大力宣传,使得齐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
    宣传队的很多队员都是齐鲁书院的学生,他们在院长郑玄、副院长蔡邕和孔昱的带领下,成群结队地手持宣传单走在城乡街巷道路间,用饱含深情的语气高唱着《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齐鲁军——威武!”
    “我齐鲁军——必胜!”
    “打败贼军,保卫山东!”
    一队队武装到牙齿的齐鲁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在家乡父老的欢送下高呼着口号,踏上挺向前线的征途,在他们的身边,老者们神情庄严肃穆地敲锣打鼓,为他们壮行鼓气,手提竹篮的妇女们争先恐后地把竹篮里的馒头、包子、熟鸡蛋、肉干、瓜果等塞进官兵们的手里……官兵们心头温暖地一边前进一边向家乡父老挥手告别,处处可见头发花白的父母在送别自家儿子,抱着孩子的妇女在送别丈夫,牙牙学语、少不更事的孩子在送别父亲,亲人分别时的哭泣在现成此起彼伏,但更多的还是亲人们鼓励官兵们“奋勇杀敌、平安归来”的大义场景。
    即将化为前线战场的济南国和乐安郡分别下辖12个、6个县,十八个县里位置最北的博阳、历城、著、菅、博昌、高苑、利、益八县全部被执行了坚壁清野,在官兵们的帮助和保护下,以上八县的七十多万居民除了自愿留下协助军队作战的青壮年男丁外,其余人全部离开家乡,暂时撤至南边的齐国和泰安郡境内。几十万百姓带上家里的轻便东西,赶着耕牛,眼含热泪地把田野间长势喜人的小麦、水稻、高粱、豆子等庄稼全部铲除踩踏掉,以免战事时间较长,待其成熟后,袁军就地收割将其作为军粮,继而拖儿带女、扶老携幼,一路一边不停地咒骂着袁绍、袁谭一边浩浩荡荡地向南撤离。百姓们没有携带多少口粮,他们在抵达齐国、泰安郡后,当地官府会对他们进行接济安置,他们家中的储粮和家中饲养的家禽家畜都被前线齐鲁军部队用钱收购了作为军粮,很多百姓不要钱财,请求把家中储粮、家禽家畜免费赠给齐鲁军以此为拥军助战尽到一点绵薄之力,但齐鲁军严格执行军纪,坚决给予钱财。
    与此同时,六月二十二日,袁军先头部队三万精兵在前锋大将淳于琼的统领指挥下开始在冀州乐陵郡利津渡口横渡黄河,齐鲁军没有任何动静,未对袁军进行任何拦截或阻击行动。
    淳于琼虽是袁绍的部将,但他却不是普通将领,曾经,他还与袁绍平起平坐过一段时间。昔日,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统领总揽天下军权,其中有曹操(典军校尉),有袁绍(中军校尉),也有淳于琼(右校尉),可以说,淳于琼是一个风云人物,他不但颇有勇武,并且统军领兵能力也较强,在袁军中排名仅次于合称“河北四庭柱一栋梁”的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韩猛(以前是麴义,麴义被赵云所杀后,韩猛顶替之),位列第六,高于位列第七的朱灵和位列第八的蒋奇,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有勇少谋并且嗜好饮酒。
    当初,天子东返洛阳,袁绍帐下的许攸等人曾建议袁绍抢得天子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遭到淳于琼、郭图等人的反对,袁绍因此而没有奉诏迎驾,使得曹操轻而易举地抢得天子,继而名正言顺地以天子之名对包括袁绍在内的各路诸侯发号施令,使得袁绍在政治上陷入了很大的被动,对此,淳于琼十分惭愧自责,因此在此战中积极地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担任袁军先头部队前锋大将,渴望建功立业以将功赎过。毫无疑问,淳于琼求战心切、立功心切。
    比淳于琼更加求战心切、立功心切的是袁军此战的主帅袁谭。淳于琼渴望在此战中建功立业以将功赎过,袁谭渴望在此战中建功立业以获得袁绍欢心,增大自己重得大位继承权的可能性,不仅如此,他还被孔明狠狠地羞辱了一番。袁谭使者孔顺返回复命时,把孔明羞辱袁谭的话原封不动外加又添油加醋、添枝加叶一番地向袁谭进行了汇报,袁谭险些气炸了肺。
    “不破齐鲁、不杀孔明,我誓不为人!”袁谭恨得牙痒痒地对天发誓,言罢,催促全军加快前进和渡河的速度。
    一个立功心切的主帅加上一个立功心切的前锋大将,袁军的攻势自然不难想出。在渡过黄河后,淳于琼来不及喘口气,当即下令全军向南推进。
    齐鲁军这边,在田丰的运筹帷幄下,齐鲁军没有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齐鲁在黄河南岸最靠北的博阳、历城、著、菅、博昌、高苑、利、益八县的县城,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八座县城犹如八座堡垒,连成一条线,牢牢地巩固着齐鲁的北部防线。袁军不攻破这道防线,就无法攻入齐鲁腹地,即便袁军从曹操地盘借道(孔明、贾诩、田丰、沮授已经考虑到这个可能性),迂回绕过齐鲁军的北部防线,照样无法攻入齐鲁腹地,因为宗员、武安国、太史慈的三个旅会在泰安郡和鲁国形成齐鲁的西部防线。田丰的部署是十分正确的,一来,千里黄河多处可渡,若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但难以阻止袁军南渡黄河,还会让己方兵力陷入分散;二来,齐鲁大部分地区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黄河南岸地区亦如此,没有崇山峻岭可让军队进行据险坚守,因此,位于平原上的城市正是最好的防御屏障,同时,各县城都有官道马路通往后方腹地,十分便于后勤补给运输。
    齐鲁军引以为屏障的八座县城肯定不是靠在一起的,互相距离少者数十里、多者约百里,县城与县城之间是不存在野地防线的,从表面上看,袁军大可不攻打八座县城里的任何一座,随便从两座县城间的空隙郊野地带直穿而过,杀入齐鲁腹地——但是,袁军是不能这么做的,因为袁军要是不打这些县城,从县城之间空隙穿过,意味着他们在进军途中没有获得立足点、后勤中转站,并且在他们身后存在着大批齐鲁军,县城里的齐鲁军随时可以出城出击,攻打、包抄、截断深入齐鲁腹地的袁军的后路,使袁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袁军必须打下几座县城,从而既打开杀入齐鲁腹地的通道也确保自身后路安全。
    八座县城里,孔明把总指挥部设在了城区规模最大、城墙最坚固、地理位置也最靠前的乐安郡高苑县城内。城内,一队队齐鲁军官兵正在有条不紊地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脚步声、口令声、呼喊声此起彼伏,汇聚成大敌当前的紧张凝重气氛,城中居民已经撤离了十之七八,可谓十室七八空,还剩下自愿协助军队作战的青壮年,他们挥汗如雨地忙得不可开交,要么在争分夺秒地继续加固城墙,要么在紧锣密鼓地帮助军队搬运兵器军械,城内一片片已没有居民居住的民房民宅被临时充当成了兵营、军库、野战医院……各方面战前准备堪称井然有序。


上一章
返回

三国之苍生至上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