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279节抗击蝗灾

    下半年里,孔明为好几件事烦恼着。
    孔明烦恼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取名字。这可是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孔明有了儿子,不只是他的部下们,他的长辈们比如父亲孔融、母亲陈氏、岳父蔡邕等人也无不开心得终日喜笑颜开,继而为给孔明的儿子取名字纷纷绞尽脑汁。孔融、蔡邕都是饱学之士,两人带着一堆饱学之士快把四书五经翻烂了,陈氏先后请了七八个算命先生,就是为了给孔明的儿子取名字,众人想出了几十个名字,反复地挑来拣去,始终不满意。孔明同样被搞得焦头烂额。
    说起来,后世有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三国时的人名基本上都是两个字,一个字是姓,一个字是名。其实,这种现象不是三国时期独有的,在三国前的两汉、秦朝和先秦时期,华夏人的姓名基本上都是两个字的,加上王莽篡汉时强行地规定“贱民姓名才是三个字”,从而形成了一种延续几百年的社会风气:取名都是一个字。实际上,从三国末期开始,这种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地淡化了,取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已经不存在高低卑贱之分。
    总体而言,孔明觉得,华夏人取姓名还是取三个字比较好,因为,单字名重复率比较高,双字名的重复率比较低,并且可以增加更多的宗族传承底蕴。比如,某人的姓名共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姓氏(包括复姓在内),第二个字是辈分排行字,第三个字是名,同时再取表字。就以“孔姓”举例,一开始的孔氏家族成员的名字都是两个字,比如孔子,就叫孔丘,孔融也是两个字,直到明朝时,朱元璋御赐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给孔氏作为辈分排行字,后来的清朝乾隆皇帝、道光皇帝以及北洋政府累计御赐和批准四十个字给孔氏作为辈分排行字,如此,在有了排行字后,孔氏成员的姓名就变成三个字了,比如第一代就叫“孔希某”,第二代叫“孔言某”,以此类推。
    孔明认为,这种取名方式很好,既降低了姓名重复率,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文化传承底蕴。于是,孔明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辈分排行字”,以“儒家五常(儒家提倡的五种美德)”即“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定下了从他以后连续十代孔氏的辈分排行字:明仁义礼智信,方国兴和家昌。如此,孔明的儿子就叫“孔明某”,孔明的孙子就叫“孔仁某”,连续十二代以此类推。
    孔明的“创意”让孔融、蔡邕等人深感耳目一新,继而对其大加夸赞,很快,在孔明和孔氏家族的带动下,这种设立辈分排行字的新颖取名方式迅速地风靡全国。
    姓有了,辈分排行字有了,但名还没有。孔明不得不继续绞尽脑汁,他索性实施“拿来主义”,使用道家的八卦八字给儿子取名,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字在道家里代表着天地万事万物,“明”天地万事万物,自然才能为国为民尽心尽力。折腾了一个多月,孔明的大儿子的姓名终于有了:孔明乾——这年头没有计划生育,孔明的儿子肯定不止一个,他估计八个字足够给自己的儿子们取名了。另外,为贯彻“男女平等”思想,孔明打算等他以后有了女儿,取名时跟儿子一样也用辈分排行字取三字名,但不用八卦八字。
    关于取名字,孔明忍不住想起了张飞,这货给他的大儿子取名“张苞”,“苞”是草字头加一个包,不就是“草包”么?说实话,孔明还真是想不通张飞是怎么给他的大儿子取名的。
    搞定了给儿子取名的事后,孔明继续被别的事情烦恼着,主要有三件:第一,青州西部发生了规模不小的蝗灾;第二,刘慕隔三差五就要出去游玩散心,并且点名叫孔明陪她出行;第三,郭凰向甄宓请求把她调到孔明身边当孔明的婢女。
    蝗灾跟旱灾、水灾、瘟疫等一样都是非常严重的天灾,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还会因为导致农业、农产品遭到重大损失而产生大面积饥荒。在赶到青州西部后,眼前的画面让孔明感到头皮发麻,只见铺天盖地都是密密麻麻、无穷无尽、不计其数的蝗虫,所到之处,田野千疮百孔、寸草不生。
    “好可怕啊……”刘慕心惊胆战地躲在孔明身后,她和她身边的婢女们手忙脚乱地挥舞着扇子驱赶漫天飞舞的蝗虫——刘慕要出去游玩散心,孔明就把她带到蝗灾的地方,好好地见识见识“民间疾苦”。
    通过询问当地官员,孔明得知,这场蝗灾不是在汉东境内爆发的,而是爆发于中原东部,这些数以亿万计的蝗虫在把中原东部的无数农田啃噬一空后飞入了汉东境内。中原是曹操的地盘,汉东是孔明的地盘,但蝗虫才不管哪里是谁的地盘。
    孔明开始有条不紊地部署抗击蝗灾的措施:
    第一,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因为蝗灾往往伴随着旱灾而出现,华夏古书上很早就有了“旱极而蝗”的记载,没有旱灾,就没有蝗灾;
    第二,从汉东别处各地购买越多越好的鸡、鸭送到蝗灾区,鸡鸭都是吃蝗虫的(鹅不吃);
    第三,蝗灾区不准捕捉青蛙(两栖类动物)、蜥蜴(爬行类动物)、鸟类、蜘蛛并且还要对其进行保护,因为这些动物都是蝗虫的天敌,特别是蜘蛛,蜘蛛会捕食蝗虫的幼虫和虫卵,从根源上减少蝗虫的滋长;
    第四,帮助曹操抗击中原东部的蝗灾——这种天灾可不分地域,曹操那边遭到了蝗灾,孔明这边会跟着一起倒霉。
    最后,孔明还颁布了一项措施:人吃蝗虫。
    在众目睽睽、现场所有人的目瞪口呆中,孔明从容不迫地架起了油锅,让典韦带着一干虎贲卫使用捕虫网抓捕遍地满天都是的蝗虫,洗一洗后直接扔进油锅,在油炸一番后捞出来,洒上椒盐(花椒和盐末,此时没有辣椒),然后丢进了嘴里,嚼得津津有味:“嗯,味道不错,就跟麻辣小龙虾似的。”他端起一盘油炸蝗虫递给跟他一起过来视察灾情的孔融,“父亲,请。”
    孔融瞪着眼,仿佛孔明端的是一盘毒药或一盘狗屎。
    “父亲,真的可以吃的。”孔明认真地道。
    “少公子,你这也太荒唐了吧?”跟着孔融一起过来的孔融幕僚王子法急切地劝阻,“此乃蝗虫,污浊不洁之物也,岂能让州牧食之?”
    “真的可以吃啊。”孔明愈发地认真,“我没有开玩笑。为了扑灭蝗灾,我们要使用各种办法,多管齐下地消灭蝗虫,包括人吃蝗虫,蝗虫确实可以吃的。”第一个吃蝗虫的人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成为皇帝后,大唐境内爆发大规模的蝗灾,李世民为了消灭蝗虫,以身作则地第一个吃蝗虫。
    “如此捕杀蝗虫,岂非有伤天和?”孔融的另一个幕僚刘孔慈摇头叹息,“蝗灾乃蝗神所降,蝗神之所以降下蝗灾,乃人间君王存在有伤天德之举,遂以此震慑警告之。这场蝗灾既来自中原、曹操治下,自然而然,是曹操倒行逆施、违悖天德,才遭此灾。想要根治蝗灾,就必须让曹操束行修德、改过自新,如此,才是根治蝗灾的上上之策。”
    孔明似笑非笑地看着一脸悲天悯人表情的刘孔慈:“捕杀蝗虫就是有伤天和?如此说来,任由蝗灾肆虐,导致百姓饿殍遍野,就是不伤天和?那么,天和如此草菅人命,它到底是个什么狗屁东西?至于天德,曹操有伤天德,老天爷为何不降下一道雷劈死他?反而让他治下无数无辜百姓横遭蝗灾,这是何种道理?天德又到底是个什么狗屁东西?还请刘先生赐教。”
    刘孔慈顿时面红耳赤,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刘先生,你刚才说,想要根治蝗灾,就必须让曹操束行修德、改过自新。你说得真好。”孔明点点头,“我打算委派你前去洛阳,规劝曹操束行修德、改过自新,如何?根据你说的,一旦你成功了,这场蝗灾就会烟消云散,那你可是救人无数、功德无量啊!拿出实际行动吧!”
    “这……这……”刘孔慈面露惊慌畏缩神色,他当然清楚,他跑去洛阳“规劝”曹操,下场肯定是被曹操砍了脑袋。


上一章
返回

三国之苍生至上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