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工地卖盒饭开始

从工地卖盒饭开始 第184节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躺在镇医院的病床上,说完不到一周,就去世了。”李四新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侧身抬头看着远方,场上谁也无法看到他此时此刻的表情。
    沉默,无比的沉默,这沉默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四人走到山脚下,走到李延福家中,见到李延福母亲的时候才有所缓解。
    “呀,徐老板你们不愧是大老板,这运气真不错,第一次进山就能找着这么多菌子!”
    李延福母亲接过李四新递过去的蘑菇便是一顿夸,随后安排起这些蘑菇的最终归宿来。
    “这袋子全是干巴菌啊,这么多,晚上就做个干巴菌炒饭;这边小半斤的杂菌,炖汤也行,炒肉也行,徐老板,你想试试哪个吃法?”
    徐安瞅了一眼院子里跑来跑去的几只小母鸡,笑道:“婶子,炒肉吧,昨儿喝过汤的了,今儿就尝尝炒的味道怎么样。”
    “行,好,今儿早上托人切了两斤五花肉回来,炒蘑菇正合适!”李延福母亲闻言笑了起来,将两袋子蘑菇放到灶台上,撩起围裙擦着手,有些局促地问道:“徐老板,你看是现在去看那鬼见愁,还是休息一会,吃过饭再去看?”
    “现在吃晚饭还早,先去看看吧!”
    “诶好好,这边这边。”
    李延福母亲当即带着众人走出了房子,径直朝着房子后的小山坡走去,边走边给大伙解释道。
    “这鬼见愁味道大得很,开始的时候是在院子里种,撒了一把种子就活了两棵,白天夜里熏得人睡不着,实在受不了了,后面就到这小山坡上开了一小块地种这个。”
    说话间,几人走到了屋子后面,远远地就看到山坡下方那孤零零的一片田地,田地上东一棵西一棵地长着二十来株涮涮辣,因为数量太多,隔着老远众人就感受到这辣椒的浓郁气息。
    徐安看到这二十来株涮涮辣顿时脸上一喜。
    河子堡一共三百零六户人家,就算一家只能种出二十株涮涮辣,那加起来也有六千一百二十株。
    一株能收获十来斤涮涮辣,晒干后约莫两斤,六千一百二十株,那就是一万两千两百四十斤涮涮辣,这个数量,足够徐氏卤味店一年的消耗了!甚至还能有盈余!
    前提是,河子堡其他村民能够栽种成功……
    第253章 当一回代购
    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后,徐安等人得知李延福母亲能种出这么二十多株涮涮辣,纯粹是以量取胜。
    她之前在院子中种过,知晓这玩意存活率低,再次播种的时候,便一口气在这小小的荒地上撒了整整一两的种子……
    后续便跟寻常辣椒一般护理,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长成啥样全靠运气,毕竟家里也就李延福好这一口,能长成几株就够李延福一人消耗的了。
    知道真相的徐安有些哭笑不得,所以栽种涮涮辣的秘诀就是要多多的种子,播种下去之后,看那几颗种子赏脸么?
    不过这也算是个好消息,就像是人海战术一般,有足够多的种子,总能长成几株。
    徐安他们这边在感慨这栽种方式的原始程度的时候,李四新却拉着李延福询问具体的细节。
    譬如,种子的发芽率是多少、长成幼苗的有多少、长成植株的多少等等一系列问题,将李延福问得头晕脑胀才放过了他。
    或许是因为下午时候,李四新说的让徐安收购村里种的青花椒这一事,徐安吃东西的时候格外留意了一分,思考这些东西在外界的受欢迎程度以及销量几何。
    就像碗中米饭,昨晚一顿,中午一顿也吃了两顿,在这之前徐安只是感觉这米饭吃起来挺好吃的。
    但现在用销售的方式,从客人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分析这个米饭的香味如何、观感如何、味道如何……
    筷子夹起那亲手采摘的蘑菇的时候,脑子会思考,这个蘑菇的保存时间有多长,能不能运到海市去……
    徐安感觉自己这状态都有点魔怔,估计是李四新在山顶时候说的那句话后劲太大了。
    “婶子,今年雨水挺足的,你有没有算过采了多少菌子噻?”李四新边吃边闲聊道。
    “这倒是没算过,采到不少,但不好卖。这边出去太远了噻,长相不好的、长得老了一些、带伤的全都不要,只能带回来晒干了自家吃。”李延福母亲说着感慨了一句:“要是这是到市里的路通了就好噻,市里有个什么什么快递,就一两天能跑遍全国的那种,那就不怕坏了噻!”
    “修路确实不好搞,咱们村这边硬性指标不达标。”李四新有意无意地说道:“指标要求都挺合理的,毕竟修路花费的钱可不少,就是咱们村条件差了点,估计得等几年才行。”
    “要是等几年就行那就太好了!”李延福母亲听到这话没有觉得失望,反而还挺开心的。
    这个话题本该到此为止,但李延福飞快地瞄了徐安一眼,随后问道:“李书记,你说的硬性指标是什么?”
    “硬性指标呢,是咱们的一个说法,实际上应用起来还是比较灵活的。”李四新似乎心中早有腹稿,马上给众人举例子道。
    “譬如隔壁镇的柳垭口,他们村就是靠林木为生,限制他们脱贫的原因便是那条盘山公路,泥巴土路,蜿蜒盘旋,一边是深沟一边是陡山,单行道就算了,这路上来往的车辆基本都是各种货车、工程车,短短十公里的路程得开上半小时才能出去,只要给他们修一条路,让林木顺利运输出去,他们就能脱贫了,那这条路就要修,马上修。”
    “那咱们这边要是有一条路的话,蘑菇蔬果就能运输出去,一样可以脱贫啊!”李延福闻言有些不服气。
    “这不一样,就像山里那些菌子吧,基本都是三月份下旬到十月份中旬这半年时间才有得采摘,咱们村一天的收获量都不一定能超过三百斤,还有不少贩子上门收购,剩下那些杂七杂八的菌子加起来也就百来斤,蔬菜水果这边也卖不上价格,特地修一条路有点太奢侈了,还有很多比咱们村更需要修路的村子啊!”
    李四新这一番话说得李延福哑口无言,虽然还是不服气,但也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只能闷闷地扒拉着大米饭。
    徐安猜到这些话都是说给自己听的,可他还是没忍住开口询问了一句:“李书记,那河子堡想要修路,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硬性指标才行?”
    “首先一个,得有一个产业,能让村里人有稳定收入的支柱产业;第二个,预计村民人均纯收入能超过贫困线;第三个,只要路通了,以上两个条件都能达成,那就可以马上纳入指标的考虑范围之内,政府拿到修路指标之后会优先考虑。”
    说到这里,李四新顿了一下,笑着对徐安说道:“如果河子堡能跟徐老板您达成鬼见愁的种植收购合作,这个硬性指标基本就达到了。”
    话题都已经说到涮涮辣之上了,李四新没有打算直接揭过,反而是直截了当地询问道:“徐老板,婶子种的鬼见愁您也看过了,不知道您觉得合不合适,咱们能不能达成合作呢?”
    这话一出,李延福母亲便找了个蹩脚的借口,捧着碗筷,拉着李延福离开了饭桌,将房间留给了李四新和徐安三人。
    能不能跟河子堡达成合作呢?
    答案是确定的。
    但什么时候开始合作呢,这又是一个未知数。
    现在已经九月中下旬了,河子堡这边的村民们都已经穿上了外套,日间温度在二十度左右徘徊。等到十月份下旬,温度会降到十摄氏度左右,正式进入冬季阶段。
    这种气候下,就算是普通的辣椒都很难栽培成功,更别说对环境要求更为苛刻的涮涮辣……
    想要在冬季种植成功,那大棚必不可少,就算是最普通的那种,一亩地的造价也得一两万……河子堡村民们加上吃喝拉撒,一年收入也就一万左右……
    最早明年二月份开始育苗,三月份播种,等到五六月份才能有收获。那就是要合作,也得等到明年二三月份,村民们正式栽种涮涮辣的时候。
    “李书记,现在已经九月下旬了……”
    九月下旬?
    九月下旬!
    听到这个时间,李四新也反应过来了,眼中闪过一丝错愕,千算万算,算漏了时间点啊!
    是呀,现在已经九月下旬了啊!
    房间内的气氛瞬间僵住了,徐安跟李四新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嘴巴张了又合,合了又张,最终没能说出任何话语来。
    徐安不知道李四新在想些什么,但他在想到如今时间的时候,便想到了红姨他们的大棚种植,不管什么蔬果,只要栽种在大棚里面,一年四季都能生长产出,这涮涮辣,应当也不会是个例外。
    最大不了的情况,也就是原本就低的存活率,再低几分罢了,但怎么也好过等到明年五六月份才有收成。
    大棚种植优点很多,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价格昂贵。
    普通的大棚,一亩地造价是1.8万-2万之间,温室大棚的造价则直接翻倍。以河子堡这边冬天的温度来说,温室大棚是必不可少的,可河子堡的村民们年收入不到一万……
    这意味着,村民们需要四五年不吃不喝,才能拿出这个钱来修建大棚。
    即便徐安这边对涮涮辣的收购价高达六十二块钱一斤,那也要产出六七千斤的涮涮辣,晒出一千多斤的干涮涮辣,才能平掉这笔支出……
    河子堡也不是不可以复制徐家村的模式,但徐家村人少还团结,才能那么爽快地做出决定,筹集资金,租赁下那片滩涂;河子堡这边整整三百零六户人家,光是说服他们,估计都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那时候冬天都已经来临,施工也不好施工了……
    “李家婶子,你今儿怎么站在家门口吃饭,大伙都在地堂那边聊着海市来的两个年轻老板呢,不过去凑凑热闹?”
    一名回家夹菜的村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了站在门口吃饭的李家母子,当即热情地招呼着两人一块过去凑热闹。
    “哈哈,不了不了,碗里就两口饭了,不过去凑热闹了。”李延福母亲边拒绝边给村民展示了碗中那所剩无几的饭菜。
    见此情形,村民也就没有继续劝说,转身就要往地堂走去,但脚才迈开,似乎就想到了什么,侧身大步朝这边走过来,一边走一边大声地询问着。
    “李家婶子,海市的两个老板跟你们接触得多,你们晓得他们除了那鬼见愁之外,其他东西要不?譬如咱们晒的那些干货啊,大米糙米什么的,都挺好的……”
    路走到半途,话说到一半,这名村民的视线余光就扫到屋子里面坐着的徐安跟李四新三人,登时就呆愣在原地,进退两难。
    “啊哈……哈哈……这个嘛,我们也没问过,咱也不清楚,有机会咱就帮大伙问问,问问,哈哈哈!”李延福母亲极其生硬地将这个话题给接住,化解了眼前的尴尬局面。
    村民假装没看到徐安等人一般,杂七杂八地瞎扯了几句,就端着饭碗飞也似地溜走了。
    外面的发生的事情尽数收于徐安眼中,对话也听了个清清楚楚,一个出发前的小片段回忆浮现在徐安的脑海中。
    那是出发前一晚,何姑突然打电话过来,询问下午送给他们的那个料包还有没有,卖不卖,家里孩子喝过都挺喜欢,一些老伙伴对此也挺感兴趣的,想要买上一些。
    但徐安一共也就收到了二十四斤干货,除掉里面一些糙米、青花椒等等,杂七杂八的菇类也就二十斤不到。给员工送了一些,村里人送了一些,合作伙伴送了一些,自己手上也就剩下个两三斤,就直接拒绝了。
    可是现在,海市那边有需求,河子堡这边能供货,自己跟栋梁叔两人带些回去也不成问题……
    要不,就帮他们带点,当一回代购?也能让这边村民多一笔收入?
    “李书记,如果我想要个几十斤晒干的菌子,河子堡这边能给到嘛?”
    随着徐安的询问,室内那僵持的气氛瞬间就缓和了下来,李四新拍着胸脯打包票道:“别说几十斤,就算你想要个几百斤也不是问题,还都是今年的新货,绝对不会掺杂一点旧货。”
    “行,海市那边有些朋友挺喜欢这干货的,我晚点问问他们能要多少,明天告诉书记你,到时候麻烦书记您帮忙收购一些。”徐安客气道。
    “没问题。”
    第254章 总不能三百多户人家全是孬种吧?
    晚饭还算是愉快地吃完了,随后李四新带着两人在村子里转悠了一圈,看到不少村民家门前都用木板凳支着一个大大的圆簸箕,簸箕里晒着不少蘑菇。
    有差不多完全干透的,有半干半湿的,还有今儿才从山上才采回来的,蘑菇晒干的全过程都能在这簸箕上看到。
    “大伙这采到的蘑菇可不少啊!”转悠了一圈后,徐安忍不住感慨道:“家家户户门前少则一个簸箕,多则两三个簸箕,这得有个两三斤了吧。”
    “哈哈,这可不算多。”李四新笑道:“平均每家每户一天能采一斤左右,这一斤里面有半斤需要晒成干货,一年中有半年可以进山采摘,一户人家就能攥下个三四十斤干的菌子。”
    “哟呵,还真不少啊!河子堡加起来能有个千把斤的蘑菇,应当有公司或者商贩进来收购吧?”
    “这个嘛,得看运气。”
    “运气?”
    “是呀,像去年就有老板进村收购,一千多斤干蘑菇全收走了,大伙也算过了个好年。可像是前两年,一个客商都没有,大伙采到的蘑菇只能拿到集上卖,实在卖不掉就自家吃。那两年啊,不少人都后悔摘太多蘑菇,还得浪费油来炒。但到了采蘑菇的季节,一个两个又都积极得很。”李四新说着忍不住笑了起来,只是笑声中掺杂着些许苦涩。
    “这样子啊。”徐安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三人绕着村子转悠了两圈,找了个绝佳的观景点看那太阳下山。
    太阳一寸寸地消失在层层高山之后,天空被余辉染成了耀眼夺目的橙红色,山峦的边缘镶嵌了一道金边。山脚下的村寨中炊烟袅袅升起,田野散草木庄稼反射着金色的光芒,整个景象宛如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
    “栋梁叔,你今儿观察了一天,有什么结论不?”


上一章
返回

从工地卖盒饭开始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