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当攻穿成农家媳

第122节

    “哒哒哒”,大量清脆的马蹄敲击石板的声音传入众人耳中,人群开始骚动起来。
    “来了,是商队没错!”很快就有人传回确切消息。
    几个稍显年轻的各家主事者再也绷不住,立刻站起身出门探看,几个老家伙倒是还八风不动地坐在那里,心中却早已起了波澜。
    这次商队带回来的物品在林山县极为罕见,当车队驶入林山县商盟驻地时,议事厅里诸位不管老的少的,再无法维持之前淡定的模样,直接涌入院中。
    各家私下里买的货物由各家自行保管,跟商队货物分开停放,众人虽然对于自家到底采买了哪些货物不无好奇,目标却极为一致,都直奔中间那一大堆马车而去。
    各家所买那些是小头,由商队出资购入的这些才是重中之重。有了这批货物,他们便可以赚取更多利润,来回一趟不容易,当然要赚双份钱。
    “各位掌柜,我三弟他们不在,诸位是现在就开始对账分货,还是晚上一两天,等我三弟他们过来再说?”沈家海出言打断一众人遐思,“要是等不及的话,我可以先做主,就是程序稍微麻烦点。”
    “不麻烦,不麻烦,我们先看看,也好心里有底,其他的等沈三老爷和方老爷过来再说。”
    “行,那我也跟着开开眼界,看商队都带回来什么好东西。”沈家海饶有兴致地上前,看着一箱箱货物被搬下马车,唱名后登记入库。
    听到各种干制海产品时,沈家海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好歹在燕州城待过几年,对海味熟悉得很,并不会被这些惊到,直到伙计开始报燕州城当地特产时,他才有些动容。
    “荔枝罐头十箱,菠萝罐头十箱……大黄鱼罐头……”
    唰的一下,众位掌柜齐齐将目光转向那堆罐头所在马车。
    水果干货和海鲜干货虽然不常见,但顶多隔个几年总还能看到影子,在场之人多多少少都尝过其味道。现在这批罐头,那可是除了刚回来的商队有幸吃过鲜味之外,再无人品尝过,想不引起他们注意都难。当然,跟随沈家从云州城过来这边的那批人除外。
    这其中尤以一些喜好美食之人举动最为夸张,他们下意识随着伙计们搬运的动作吞咽着口水,这可是新式吃食,完全没尝过的那种。没有沈家,他们或许一辈子都无缘这些远方特产,现在机会摆在面前,自是都想将之抢入自家中。可惜,这些罐头目前暂时还不属于他们,那都是沈家的。不过既然这些货物放在商队马车中,那么……众人眼睛又亮了起来。
    沈家海找到这批罐头负责人,见是齐管事,赶忙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
    齐管事没有任何隐瞒,直接告知沈大老爷,这是方老爷临行前吩咐,跟苏将军商量过后优先制作的罐头,等他们走后,那边才会开始生产各种廉价军用罐头。
    还不待沈家海想清楚,诸位掌柜就说起这事。
    “沈大老爷,这些东西怎么分?”本来他们还无所谓,想着等沈家两位老爷过来再说,反正也没太过稀罕的东西,但这些罐头的出现,却让他们改变了主意。其他那些都还好说,这个可得尽力争取。没看每一样都只有十箱吗?沈家肯定要占大头,他们也不好意思跟沈家抢,本就不多的罐头,扣除掉沈家分走那些,便不剩多少,这怎么够大家分?
    “这个……”沈家海沉思半晌,他可不想做这个恶人,只好光棍地说道,“沈家每样要两箱,其余那些你们自己商量着分,这些罐头本来就不是拿来卖的,大家随意,随意。”
    说完,沈家海不管身后诸位老爷幽怨的眼神,着令自家下人搬走沈家那份之后,便躲进议事厅远离这个是非窝。
    果然不出所料,院子里很快就起了争执,吵嚷半天之后,众人才或满意或愤愤不平地回到厅堂。
    诸位老爷也不多坐,向沈家海告辞后,便带着罐头离去,那个急切的样子,哪还有以往气定神闲的模样?
    沈家海见此不由摇了摇头,倒没有任何鄙夷嘲笑的意味。换做几年前,他恐怕不比他们淡定多少,或许更加急切也没准。
    不过话说回来,沈家海也有些好奇荔枝等水果罐头的味道。去年他们到燕州港时,时候不巧,荔枝这些早就下市,刚才听齐管事说,今年也快落市,这些已经是最后一批,再晚一些,就得等明年了。
    信已经送往荒谷,最晚明天中午,三弟夫夫至少会过来一个,沈家海咂了咂嘴,眼不见为净地将东西送到自家收起来。他暂时还不能离开商盟驻地,他得看着伙计们将商队所购货物卸货入库。
    方天林收到信,跟沈家河商量之后,立刻召集马队前往星火村,不出几天便拉回来一堆物资。
    罐头食品数量有限,沈家人各家每样分了几瓶,便尽数分完。其他物资便没有这么紧张,干果之类够他们吃好久,还能拿出不少放在沈家铺子里出售。想尝鲜的沈家下人雇工,尽可以花钱购买。
    “阿父,甜甜的,好吃!”沈璋吃得眼睛都眯起来,显然很满意眼前之物,“咦,怎么只剩三个了?”
    沈家河撇开头,假装没看见大儿子刚才的动作,孩子们的事情,他就不掺合了,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方天林好笑地看着挠头的二儿子,见他烦恼了一会之后,继续好心情地吃着罐头荔枝,差点没笑出声来。他这个二儿子真是心大,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别以为璋儿真不记得荔枝颗数,总共就没多少,他不可能记错。
    小家伙其实精着呢,沈璋知道犯案之人不是双亲便是两个兄弟,就座位来看,是他大哥三弟的可能性最大,最高嫌疑人还用说吗,十有八九是他的大哥沈璧。
    问题是指控出作案之人有用吗?半点用都无,最多就抢回一颗荔枝而已,还不一定能成,除非向双亲告状。
    沈璋自认已是小男子汉一个,这么点小事,怎好意思祭出阿父和爹爹这两个法宝?与其劳动父亲们,还不如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让大哥高兴了,说不定以后还能从他那里得些好处,大哥对他和三弟其实很爱护呢,有好东西从来不会少他们俩的份,这不过是玩笑之举罢了。
    沈璧其实也清楚沈璋的想法,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爱护弟弟本就是他该做的,偶尔拿这个不爱动脑的二弟玩闹一下可以,老是欺压可不成,把弟弟玩坏了,他上哪找这么好的人选去?呃,不能这么想,这是爱护弟弟,对,就是爱护弟弟,他怎么可能生出这么无齿的念头?一定是这样。
    沈璜眼角余光扫过两位兄长,若无其事该吃吃,该喝喝。虽然他也有些心痒,不过他可没有大哥这么快的手速,这个办法他施行不通,很大可能中途就被二哥给发现。再说,他一个做弟弟的,怎好意思去捉弄二哥?哎,真是遗憾!这已经成为大哥的保留节目,隔个十天半个月就要上演一回,有时候二哥碗里会像今天一样少点东西,有时候正好反过来。即便沈璜无法参与其中,看着也挺有意思,不是吗?
    第184章
    见儿子们吃得欢快,方天林心情也不错,惬意地享用着自己那份,吃着吃着,不知怎么竟想起他留在广延村那眼泉水。
    那汪泉水因水空间而生,自然也会因其消失而消失。方天林并不清楚广延村那边情况如何,也就无法判断,到底是现在开始慢慢往回收好,还是就此放任不管。
    方天林一时拿不定主意。有这个泉眼在,在广延村讨生活的人会轻松不少,只是不知道那边还剩下多少村民。广延村气候条件恶劣,泉眼的存在,能给村民带来许多便利,反正泉眼涌出的空间水都是外层空间水,对他影响不大,荒谷也不缺水用,方天林便决定暂时不做改动,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泉水,他再来考虑这事。
    ******
    远行商队有过一次成功交易之后,林山县商盟尝到了甜头,正在筹划商队第二次出行。
    方天林趁机提议组建商会,这比商盟关系更加紧密,商会成员想要脱离出组织自起炉灶,可没那么容易,有商会约束,出现内部倾轧的可能性也会降低许多。
    林山县本地商家经过一番商议,最终这个会长落到沈家头上。
    方天林和沈家河仔细商量过后,决定由方天林担任会长一职,沈家河任代理会长一职,平时两者只二取一,看似两个职务,其实只有一职,两人中只能一人发声。
    之所以这么定,是因为情况特殊,荒谷才是沈家根基所在,平时两人多数时候都在谷内,能轮流派出一人驻守在星火村就已经不错,不可能长期露面。本来还有其他办法,譬如将会长一职交给沈家湖,方天林综合考虑过后,最终没有下放这个权力。
    这倒不是方天林不信任沈家湖,而是没钱一切都免谈,他可不耐烦多一道申请的程序。
    会长自然要有会长的威严,若真让沈家湖担任这个职务,事情麻烦着呢。其实这并不针对任何人,只要不是方天林跟沈家河担任会长一职,换谁坐上这个位置都是如此。
    沈家湖对此丝毫没意见,让他当会长,他还未必能胜任,再说他现在也有很多事情要忙,他得代表沈家海三家,作为普通商家加入商会。
    至于方天林和沈家河两人都不在时,商会交给谁管,这事情简单,再设几个副会长,一切难题便都迎刃而解。
    副会长负责商会日常事务,一些重要决策则押后,等方天林或沈家河出谷处理,若有急务,直接通过沈家海派信鸽来回传信,只要两人能想出办法,不出一个时辰事情便能圆满解决。
    这次商队目标不再是燕州城,而是商道沿线城镇,此行主要目的是扩大林山县商会知名度,争取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林山县出产诸多好东西,吸引外地商家慕名而来。
    商队第二次远行并没有走很远,沿路经过十几个县镇消化之后,货物便宣告售罄。
    这次商队采买的货物比上次要少许多,毕竟这边气候跟林山县差别不是很大,出产物品相似度比较高,需求自然就小。
    这次商队学聪明了,刻意留下一部分货物,雇佣当地行商去附近州县贩售。商队跟他们协定,要是能吸引一个商家前往林山县进货,就分他们一部分钱,吸引的商家越多,他们得到的钱便也越多,不设上限。
    有钱能使鬼推磨,光靠商队只能顾及到商道延线一带城镇,有了这些行商相助,不消多时,林山县提供的新式货物辐射范围,便以商道为中心,扩大至周边很大一圈。
    自此,林山县商会实力雄厚,出售不少稀罕东西,有些甚至是林山县独有,别的地方都见不到的消息,便不胫而走。
    正好,之前西南地区山匪路霸经过嘉宁关镇宁关两地守军清剿,大股匪类已经不见踪影,剩下那些残余,商队完全可以抵御。
    大家都不傻,在互通消息之后,都清楚目前最安全的道路便是新开辟出来的商道,他们只需要小心从起始点到最近商道入口这段路途即可,进入商道之后,安全便基本有保障,原先不敢走长途的商队,现在也开始考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自商队第二次返程回到林山县之后,便陆续有外地商队进入林山县境内,他们一路打听着来到星火村。
    商会各掌柜获悉此事,各个都乐得眉开眼笑,区别只在于有些溢于言表,有些则是在人后偷乐罢了。
    见形势一片大好,方天林走了一趟县衙,同莫知县密议良久,之后又召集商会成员,同样谈论许久才散去。
    做完这些,方天林便一直待在星火村,时不时拉护卫队去山道上巡逻,以确保星火村和荒谷之间运输畅通,顺带锻炼护卫队实战能力。
    方天林在等消息,等林山县这些官员士绅作出决定。
    林山县近乎四面环山,只南面一条官道通向外界,与石林县跟望山县相交地带不小,但官道只这么一条,其他都是些山路小道,骑马行走都有难度,更不用说车队出行。只要在交界处官道边设一个关卡,便能大为降低被突袭的风险。
    嘉宁关和镇宁关这两处守军,非战时帮助地方军队清剿一下贼匪还成,一旦起战事,可指望不上他们,林山县必须要有自保能力。
    方天林可不想星火村才建好没多久,便不得不把人和物资都撤回荒谷,他花费那么大心力,要的可不是这种结果。
    既然边关守军不能随时依靠,那就自己上,林山县好歹也号称有近千地方驻守部队,虽然真正能派上用场的满打满算也就几百人,其他那些都是滥竽充数,不过目前也够了,再加上当地士绅家护院和沈家护卫,林山县第一道防线不用费多少事便能很快立起。
    这一个关隘又不是什么边关要塞,不用弄得那么高大上,建一堵还算凑合的城墙,设置一扇城门即可。
    方天林这么打算,的目的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过往行人在这里减速,进行第一道入门检查,确认身份没问题才予以放行。
    方天林自然知道轻重,入境口设防也只是为了不被人打个措手不及,不用派多少人,只要守关者能把消息往回传便达到要求。
    恰恰方天林眼中这件看似很容易办到的事情,却把莫知县和当地士绅都难住了。入境口那边官道两侧虽然不是很宽,但也有近百丈,建这么长一段城墙,那可是个浩大的工程。
    这种从自己荷包里往外掏钱的事,谁愿意干?要知道大多数士绅可都兼职商人,赚钱的生意自是多多益善,砸钱的事,他们平常可是避之唯恐不及,若非提议之人是方天林,恐怕他们早就拂袖而去,连回去思考的机会都不可能给他。
    至于征徭役,呵呵,方老爷可是一上来就摆明态度,明显他不赞同此事。一边是更安全的生活环境,源源不绝的进项,一边是短时间内需要大量往外掏钱,两边砝码被人放在天平上称量,孰轻孰重,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大家都有了决断。
    这事情可行,具体如何办,却得看莫知县和尤巡检这两个林山县文武最高官员。
    设关卡可以,起城墙一事当即被两人否定。这种事朝廷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也未曾有过先例,即便林山县地处边关偏远之地,他们也不敢这么胡来。
    方天林倒是无所谓,不起城墙,也有的是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星火村不到半年时间便建成,仿照此,找人去三县交界处勘察一下坏境,在林山县入境口附近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一座村镇,便什么问题都坚决了。
    镇子可是能起围墙的,这点谁也无法置喙,只不过这个村镇选址有些奇葩罢了,旁人议论过后,谁还能拿它怎么着不成?
    众人听了方天林的提议,各个面面相觑,稍一思索便明白,虽然方老爷这个办法的确出人意料,但可行性非常高。在官道两边建镇,镇门设在官道出入口上,过往行人进镇,哪个不得接受盘查?这一样可以达到最初的目的,还一点都不显眼,远比直接建成关卡要好许多。
    不过貌似建镇费用更大,还得走一套程序,要是上面不批,那就照星火村那样建个镇级村。这就省事了,村子不用经过上官审批,莫知县自己就能签署文书,最多就是事后往上报备一下,说明他治下又多了一个村庄,别的毋须担心。
    “大人,真要这么做?”幕僚丁仲秋一想起这事,就牙疼。沈家实在太能折腾了,他们要经商,林山县便开始剿匪,生意太红火,怕被县外势力觊觎,就要把林山县打造成铜墙铁壁。虽说县衙从中得到的好处不少,但他活了几十年,还真没见过这样的。亏得林山县位于西南边陲之地,远离王城,要不然他们这么搞早晚得把天家给惹怒。
    “最近伙食可好?”莫知县答非所问。
    丁仲秋闻言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还是如实回道:“是比以往好,虽不如那些富庶之地,想来也不差多少了。”
    第185章
    “这就是了,撇开过程只看结果,沈家的出现对林山县而言,那真是有如及时雨。”莫知县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脸上神色莫名,“这一阵子你跟着我去乡下转了一大圈,感觉如何?”
    “乡民脸上多了些生气,似乎走路都带着一股劲,比原先那种半死不活、得过且过的状态好了不少。”不想也就罢了,越想,丁仲秋脸上惊讶越盛。他怎么说也是个幕僚,脑筋转得比一般人要快,不消一会,他便想通其中关节,不由惊呼出声,“大人,莫非这就是商会名下众多新式作坊带来的效果?”
    莫知县点了点头,作坊大批量出货,自然要招不少雇工。有袁成安这些本地士绅压着,除了一些关键位置用商会自己人之外,并不用担心雇工们泄密。大量闲置劳力被利用起来,星火村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进作坊干活,有固定收入后,百姓日子好过许多,对未来有盼头,可不就又活过来了?
    以往谁都做不到的事情,沈家一出手便轻松达成,莫知县心里颇不是滋味。这本该是他的责任,无奈本地势力盘根错节,他能占有一席之地就已经用尽全力,再多他也没有这份心力。
    既然连他这个知县都搞不定,其他人应该更难办到才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沈家没有跟林山县地主乡绅直接交过手,那为何他们行动就这么顺利,而他却处处受挫?最近莫知县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有了些眉目。
    沈家能成事,不外乎两点,一自然是沈家实力很强,那一队队护卫不是摆设,二便是利益。沈家带着当地士绅在极短时间内就赚取了大量银子,还带回来不少本地罕见的货物。瞧瞧,如今林山县各位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吃的穿的喝的,哪样是以前能比?
    可惜,莫知县知道了也没用,武力威慑他做不到,这个需要大量钱财支撑,经商之道他又不通,真是两都不沾。他呀,还是老老实实当他的知县就好,别的他无法插手,也不能插手,别搞得到时候里外不是人,连林山县都没他立足之地,那可就真糟糕了。他只要看着点沈家,别让他们做出太过出格的事情,同时注意当地士绅的动静,不让他们破坏眼下局面,便可高枕无忧。
    沈家背后有边关守军的影子,这点大家都看在眼里,不出意外,林山县商会会一直以沈家马首是瞻。
    ******
    “大兄弟,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你这是去城里进新货?”正在平整土地的壮汉直起腰,看了眼问话之人身后跟着的一溜马车,不答反问。
    “是呢,听说这边出产新式货物,便过来瞧瞧,要合适就采买一些。”上前搭讪之人笑得一脸和煦,看来脾气不错,怪不得商队派他出来问话。


上一章
返回

当攻穿成农家媳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