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当攻穿成农家媳

第123节

    “这边要建一座村子,尘土飞扬的,就不耽搁这位大哥工夫了,你们沿着官道一直朝前走,进城后找城门兵问路,他们会告诉你怎么走。”
    “多谢大兄弟,小小心意,还望收下。”
    等商队驶出众人视线,附近几个相熟的雇工不由围上前,小声问道:“刚得了啥?”
    “没什么,就两包糕点,回头分你们几个。”
    “怎么你运气就这么好?这都是第三回了吧?我可是连一回好处都没得。”
    “哈,你个瘦猴怎么跟我比?我在村里那可是数一数二,出门走一圈就能收到大姑娘小丫头偷瞧的眼神,你呀,还是回婶子肚里再造一回才有可能。”
    “哈哈!”工地附近瞬间笑声一片。
    被称作瘦猴的青年倒也不恼,乐呵呵地任由他人打趣。
    笑够了,不少人心里都有些想法。他们见识再少,也清楚建村这么些时日,十天半月就有商队进林山县意味着什么。
    随着商队不断到来,受益的百姓越来越多,他们就是其中之一。建村累是累了点,但包吃包住,还有工钱拿,远的不说,至少今年他们能过个好年。要是情况一直如此,往后日子只会越过越好。在这一刻,大家不约而同希望商会能一直兴旺下去。
    新建的村子经过众人商议,定名为“寿山村”,取的是谐音,原名守山村,当然,这也不是最开始定下的名字,最初大家的意思是直接往护卫林山县这个方向靠,后来一想这太过直白,容易引起他人深思,一来二去,便定下“寿山村”这个名字。
    真确定下来后,多说几遍,这个村名还挺朗朗上口,而且寓意也吉祥,寿山村,长寿山村,大家对此都很满意。
    方天林可没忘建这个村的目的,稍一提醒,寿山村最先开工的便是南面城墙。一旦城门竖起,林山县安全性立刻能提高一截,有了这个基础,北面城墙和村内住房便不急,可以慢慢修建。
    为了尽快建成寿山村,各家都很有眼色,没谁敢拖后腿,纷纷调派一部分人手帮忙。没看当初那几家不愿跟沈家合作的商户,现在都后悔得吐血三升,正千方百计想加入商会吗?这种既能在沈家面前刷好感度,又费不了几个钱的事情,他们何乐而不为?再说,派出的都是自家下人雇工,匀出一些并不影响自家田地作坊运转。
    众人齐心协力之下,寿山村建设速度比星火村还要快。毕竟这是调动了几乎整个林山县的闲置劳力,而且大部分都有工钱拿,大家干得格外卖力。其实就算没有这些,他们也不敢偷奸耍滑,别忘了旁边可还有衙差监工,他们就是想偷懒都不成。
    方天林并不想插手县衙事务,至少目前是如此,但有些事情他铁定看不惯,便提前找莫知县商量。衙差得了吩咐,态度好了许多,不再随意鞭打雇工和少量轮到今年服徭役之人,这才使得工地上气氛活跃,不像以往给官府做事时那样死气沉沉。
    方天林是真不担心这么做,他们便不肯好好干活。反正工钱不是按天算,而是按工程量计数,提前干完活有赏,延时扣钱,不怕他们不尽心尽力。
    林山县商家见沈家这样的做法效果不错后,便纷纷效仿。虽说按劳所得同样存在缺陷,但至少有一点比以前要好,那就是大家干活积极性大增,同样的活计,以往可能五天才能做完,现在四天差不多就够了,这等于平白多出一天工。
    以前农闲时,林山县有许多闲置劳力,如今大量新式作坊建成招工,赋闲在家的人一下子少了许多。目前还不明显,恐怕农忙时就会出现劳力缺乏的状况,能提高劳动效率,这至少能缓解一部分人手不足的压力,大家都乐见其成。
    了解清楚现状后,莫知县开始未雨绸缪。
    林山县在册人口有几万人,实际数目肯定要大于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为了逃税,黑户人数可不少。目前,靠近县城和星火村一带闲置村民,大多已经被雇佣,但偏远地方消息不灵通,应该还能召到不少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子比较特殊,他们宁愿窝在家里吃糠咽菜,也不肯出村跑大远去赚取家用。不是他们懒,也不是他们思想顽固不化,而是不相信世上真有这样好康的事。
    这些村子往往地处偏远,消息闭塞,掌管着村子的村长和族老们,还在用以往的老思想看待目前这一切。人离乡贱,在家守着虽然穷点,好歹大家都还能有口饭吃,不用整天看人脸色,搞不好甚至一去不回,人怎么没了都不知道。
    殊不知外面早就大变样,在沈家干预之下,极少出现欺压雇工、无故克扣工钱、讨要好处之事。当地商家倒是想,问题是方天林会允许吗?显然不会。有方天林在,别的他不敢保证,至少在沈家出资的这些项目中,没人敢在这上面动手脚。
    自从沈家介入后,商会名下各个作坊招人都是秉承着自愿原则,没人去逼迫他们强自上工,不过人善被人欺的事情并没发生。
    方天林只是不愿意逼迫太过,他是想长期在林山县发展,强逼他人做事只能得一时之利,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老好人,蹬鼻子上脸的事他怎么可能纵容?
    不想做就别做,有的是人为他们干活。靖朝人命不值钱,一般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在人市上售卖的价格还不如一头牛一匹马,就算整个林山县闲置劳力被招收一空,方天林还可以将目光转向县外。外面想找活干的人多了去了,只要林山县商会招工的风声一放出去,不怕没有人前来应聘。
    当然,肯定是林山县百姓优先,在县内还有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莫知县不可能便宜外乡人。
    方天林对此倒是不大在意,这种情况只是暂时,当周围村庄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他们自然会动摇想法,到时候村长和族老们怕是再难以压制住,但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莫知县显然不愿意这么干等着。
    百姓生活越好,消费能力就越强,县衙收到的税收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莫知县不傻,以前或许有机会他还想着往其他地方调动,现在就是有人来请,他都不乐意。在这边多好!吃好喝好还轻松,一县事务就那么点,也没太多让人烦忧的事情。
    第186章
    林山县就算当地势力再强横,那也多半都是明刀明枪,勾心斗角之事有,比起外头却要少太多。莫知县决定死赖在林山县不动了,税赋自是要截留下来大半,按着往年的量报上去即可,否则上面要是有人眼红,把他调走,他怕是会后悔莫及。
    反正眼下各地乱象纷呈,高官权贵还留意不到林山县这么一个偏远小县,至于以后,那还是以后再说吧。
    莫知县打算先把治下各村庄闲置劳力都调动起来,加快林山县发展。他的手段可就没有沈家那么温和,官府在民间那是相当受人敬畏,即便在林山县,官府威望也不差其他地方多少。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但真敢直接跟衙差动手的还真不多见,毕竟又不是被逼到悬崖边上,不至于一上来就拼命。
    莫知县派出差役先礼后兵,不听劝的就以势压人,几番动作之下,多数闲置劳力都被调动起来。建设寿山村用不着这么多人,多出来的这些人便被派去修官道。
    以前林山县只富了地主乡绅,百姓很穷,而要想从地主乡绅手中掏钱,无异于痴人说梦。虽则心善的富家老爷不是没有,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他们得先顾着家里,靠一两个人的捐赠压根就顶不了事。
    是以,林山县就连官道也只勉强维持,大修过后还好,时间一长坑坑洼洼避免不了,而有些地方又是山道,路况只会更加糟糕。官道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小道就更不用说。
    修路的钱自是众人一起分摊,跟寿山村一样官府也有出资。这次路面铺了碎石子,相比土路,明显碎石路要耐用许多,价格自然也不低,主要是干活效率太低,拉高了人力成本。目前离官道大修征徭役时间还远,那么多人工都得按工程量付钱,这让包括莫知县在内的一众林山县官员士绅都感到一阵肉痛。
    好不容易手里余钱变多,这才刚到手没多久,便又长着翅膀飞了,那种感觉实在是不大好受。但看着近期账本,众人又都什么抱怨都没了。照现在这个势头下去,撒出去的钱很快就能再赚回来,不就是修路建村吗,他们负担得起。
    星火村一期工程已经结束,现在却依旧在动工,无他,大量订单下来后,原先的作坊就显得有些逼仄,销量超出预计的那几家作坊无奈只能扩建。好在当初作坊预留的地方比较大,暂时不用再另行择址建造。
    星火村如今有几百人常驻,其中沈家合作商派驻的人员就占了小半,其余那些,一部分是沈家人,另一部分则是沈家新雇的佃农和长工。
    这些人住进窗明几净的青砖瓦房,乐得嘴都合不拢。沈家当然不可能这么大方,这些房子只让他们免费住三年,往后想要继续住,就得交钱,租金倒是平价。只要为沈家做三年工,不怕他们出不起这个钱,要是有能力买下,也成,沈家不会阻拦。
    当然,往外售卖的房屋仅限于交易街和普通民居,沈家所在那一整片,即便住在其中的沈家人要卖,也只能卖给沈氏一族人,外人不得在其内入住。
    不过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佃农和长工必须为沈家做事,一旦中途离开,沈家给予的一切好处自是全部收回。星火村光一期工程就耗费了沈家大量财物,他们怎么可能白白便宜他人?
    方天林走在交易街上,看着眼前人来人往的场面,面上不由带出一丝笑意。星火村常住人口仅只几百人,但流动人口却非常可观,近到附近村民,远至林山县城,每天都有人进村买卖物品。
    为了方便百姓,当初规划村子的时候,方天林便特意留出一片空地搭建集市,星火村人烟渐旺之后,这里也开始变得热闹。
    星火村常住民各个都有钱,即便是沈家佃农和长工,手头也有几个余钱,问题是怎么把他们的钱从他们兜里掏出来。这些人都穷怕了,手中有钱也都不舍得花用,全都攒起来,消费能力并不比那些要算计着嚼用的人家强多少。
    这样子可不行,方天林仿照荒谷几月前施行的政策,不时派人召集依附沈家生活之人,对他们进行引导,鼓励大家多消费,把铜钱藏在家里纯属浪费,只会攒钱那是致富最笨的法子。当然,这需要把握好度,要是适得其反,培养出一大批寅吃卯粮之人,这对沈家来说没有半点好处。
    解决完寿山村一事,方天林在星火村没呆几天便回到荒谷。钱财的事只要不出乱子,便不用他操心,他可以安心搞发展。
    大半年过去,谷底通向各个重要矿藏的水泥路已经修建得差不多,用不了多久,矿藏便将源源不断输送入荒谷。让人忧心的是,挖矿是个力气活,久干伤身,而且效率也低,需要派出大量壮劳力才能满足谷中逐渐增大的需求量。
    这一点必须解决,方天林目前最缺的是人,他不可能将青壮都用在开采矿物上,自己人日子过得比外边人还苦,这怎么行?
    方天林当即埋头案牍,开始设计适合当下的挖矿器械。这事必须得求助乾元族科技,他上辈子生活的现代社会貌似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采煤机之类工作环境太过恶劣,而且以目前荒谷的工艺水平,暂时还弄不出来这样的机械。
    方天林按照自己的设想,在脑海中快速翻找相应资料,最终将目光定在其中一样采矿机械——小型掘进机上。这个机器其实主要用来挖掘隧道,跟挖矿没什么关系,但眼下却是最适合挖矿的器具。
    方天林把隧道挖掘机械剖视图绘制到纸上后,盯着图纸琢磨开。这东西用途很大,采矿还真算得上只是附加,要真能把这个器具给做出来,他便可以建造一个秘密基地,掏空山腹或者直接就建在地下,将大众视线隔绝开。如此一来,避人耳目就简单多了,风险远比在荒谷中研发新品要小许多。
    不过有一个难题,这是一种动力机械,能源和初级能源晶同源,只是要简单许多。这种机械的诞生正好处于乾元族能源革新时期,由普通能源如电能等,向高一层次的源能,也就是能源晶中的能量过渡。饶是如此,想要将这种过渡能源产品制造出来,难度也不小。
    方天林思考着这个方案的可行性,荒谷中连电能都还没有,就直接跳过,步入源能世界,这是不是太过超前?
    方天林倒不是弄不出电能,而是他不想这么做。以目前荒谷的技术水平,批量生产或许不行,在他协助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弄出一两台发电机不算太难。
    麻烦之处就在于,荒谷能用来发电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水力发电,一种是烧煤进行火力发电。问题是无论哪种,都会对环境产生大肆破坏,尤其是水力发电,发电组必须安装在荒谷湖泊处,这个方天林决不允许,这太影响生活。
    再说,直接使用电能就得将电缆铺遍整个荒谷,不但有碍观瞻,还危险。触电事故肯定避免不了,一旦电线出现故障,导致短路起火,就目前荒谷多数住房都是木屋而言,那将一烧就是一大片,光想像那情景,方天林便不寒而栗。
    源能就不同了,它不需要铺设网络,环保不说,还能靠大自然散逸出来的各种自然能充能,每日补充的能量完全能满足普通照明这类用能量不大的日常生活所需。
    两者放在一起,简直没有可比性。
    不过直接生产能源晶就算了,不用到越用越少的生物力场能,方天林压根就没办法制作出来,倒是这个源能过渡产品——半源晶还可以尝试着制作一下。
    初级能源晶最初来自尚还年幼的三胞胎,这次方天林直接把三个儿子都抓过来,一同参研,就连一心向武的二儿子都没放过。
    能源晶在科技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时,没法靠普通手段制作出来,半源晶制作难度降低了好几个档次,集父子四人之力,或许能行。
    当初制作初级能源晶时,用到了好几种工艺,其中就涉及到动植物材料处理,这个沈璜比较在行,不少地方甚至连方天林都比不上。
    术业有专攻,方天林更倾向于工科,生物医药上他只专注于基因药剂相关资料的学习,不像小儿子学得那样全面。
    沈璧自不用说,半源晶制作工艺中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用武之地,沈璋就有点打酱油的意味,问题是别人连给方天林三人打下手的能力都没有,这也算是沈璋为数不多能参与的事情。
    方天林父子四人整天忙得不见人影,沈家河只能把谷中事务全揽下来,他正在考虑要不要请个厨子,老太太便闻风过来,把这个活计给要了过去。
    老太太如今是无事一身轻,每天都没什么事情做,东逛西逛也不是个事,便变着法儿找活干,要是实在闲得慌,就去几个儿子家帮忙。四个儿子中,就沈家河这个三儿子需要用到她的地方最少,这不老太太刚一得知此事,便兴冲冲而至。
    第187章
    之后,方天林家的伙食档次立刻提升了一截。这倒不是他们舍不得吃用,主要是两人都没空折腾这些,又不想看到有外人在自个家里晃,做的自然都是一些家常小菜,谁会每天浪费大把时间去折腾过于繁琐的菜色?
    张老太太就不同,两老家里有专门的厨师,有的是时间琢磨这些,菜肴可不就比方天林一家精致?
    “家河,你气色愈加红润了,娘再这么给我们补下去,你还吃得消?”方天林餍足地揽着沈家河半靠在床头。虽然食物中并没有刻意用来壮阳的补品,但餐餐这么滋补着,两人血气如今旺盛得很,原本事情繁多,那方面需求有所减少,现在倒好,隔阵子要是不来一次,火气旺得真要焚身了。
    沈家河瞥了一眼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方天林,不知想到什么,有些担忧地说道:“我们没事,顶多泄下火就行,璧儿三个不会补出问题吧?”
    “应该没问题,我瞧着他们开始长个了,你要是不放心,明儿个就找大夫看一下。”
    “成,明天我就带他们去看大夫。”
    很快,灯光熄灭,一室旖旎被黑夜笼罩,却盖不住事后宁静祥和的气氛。
    林山县县衙。
    “报,大人,寿山村那边来了一波流民,是放进来,还是?”传信的衙役快马加鞭赶回衙门,说话都带着气音。
    “怎么回事?”莫知县从案卷中抬起头来,脸上带了丝讶色。
    “大人,是这样的……”
    原来,靖朝南部多处港口遭遇袭击,个别港口城市甚至被攻破,那些人烧杀抢掠之后抛下一座空城退入海中。靖朝境内也不安生,这波流民多数倒不是生活在海边的百姓,而是来自与西南边境相邻的州府。
    按理这种时候不该往边关跑,朝内陆相对安稳的地方转移才是,但谁让现在林山县名声远扬,起码西南这一带,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平静又富裕的地方,便有一部分难民为躲避战乱,朝林山县涌入。当然不光林山县,西南地区都成为附近民众避难首选之地。
    听完事情来龙去脉后,莫知县没有立刻做决定,略一思索便吩咐人套马,他准备去现场看过之后再做定夺。
    如今寿山村已经初具规模,估计再过个十天半月,应该就能正式投入使用,但也有例外,城门卫早在南门修建好时就入驻,南门附近那些民居便作为他们驻扎之地。
    村子建设比较麻烦,官道修整就要简单许多,从林山县城到寿山村,原本需要好几个时辰,现在骑马出行,两三个时辰就能打个来回。
    莫知县见马队疾驰过后,不像以往那样尘土飞扬,不由感慨万千。真是一分钱一分货,铺了石子之后,官道要好走许多,虽然比不上砖石路,但比以前不下雨弄一身尘土,下雨浑身泥点子真是强了不是一星半点,就是道路维护比较费事,没有足够的钱财支撑,恐怕连路面都养护不起。
    不仅如此,官道两边还出现了零星建筑,都是附近村民看到商机自发搭的棚子,用来卖茶水点心,也算是一项营生。
    这还是在寿山村没有兴建完毕时的状况,等以后寿山村发展起来,从林山县城到寿山村官道沿线一带,应该会出现更多铺子,搞不好会形成一个个小型村落。
    这在以前,莫知县想都不敢想。他是真没料到沈家这么一个举措,不仅将整个林山县都盘活,还带动了其他地方经济。
    尽管形势一片大好,莫知县却有些忧心。他不懂商业,但清楚一点,眼前这一切都建立在充足的粮食上,要是吃都吃不饱,那一切都是空谈。别看现在花团锦簇,一旦出现粮荒,除了少部分富户之外,谁还会买林山县外销货物?
    只是这个念头刚起,便被莫知县自己给否定。他无奈地笑了笑,他怎么就忘了,沈家已经在林山县大力推广沈家良种?夏收时沈家粮食丰收,商会其他成员纷纷上门购买种子的事情,莫知县不可能没有耳闻,更何况他名下田庄用的也是沈家种子,早熟的那些更是马上就能收获。
    这沈家还真是算无遗策,就是不知他们到底是何方神圣。莫知县没能力查清楚,也不敢随便去查,这要是惹恼了沈家,他还真没好果子吃。
    虽然同样令他很被动,莫知县却宁可跟沈家合作,也不愿意同林山县本地士绅歪缠。沈家行事正道,只要不去主动招惹他们,生命安全无虞,林山县地主乡绅可就保不准,一旦触犯他们利益,那可真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有沈家牵头之后,现在本地势力规矩了很多,动辄出人命的事情已经很少见到,这让莫知县省心不少。
    “大人,人就在那。”一行人到地方后,传信衙役将人领到寿山村南门外,指着被暂时安置在村外右侧那乌泱泱一群人说道。


上一章
返回

当攻穿成农家媳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